一、文化與文明的含義、區(qū)別與聯(lián)系
1、文化與文明的含義
從定義上來看,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而文明是指有史以來沉淀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2、文化與文明的區(qū)別
從中可以看出二者的第一點區(qū)別:文明的范圍要比文化的范圍大,文明包含文化,文化屬于文明的一個分支。一個文明包含眾多文化單位,因為文明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因此,文化只是整個文明的一部分。例如,仰韶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習俗文化等都是中華文明下的若干分支。
第二點區(qū)別是,內涵不同。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義概念。人類征服自然和社會過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動、過程和結果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類的內容,也有不利于人類的因素,但它們都是文化。文明則和某種價值觀相聯(lián)系,是指文化的積極成果和進步方面,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是一個褒義概念。
第三點區(qū)別是,生存發(fā)展能力不同。文化可以在沒有正式文明的情況下存在和發(fā)展,而如果沒有文化元素的存在和發(fā)展,一個文明就不會存在也永遠不會發(fā)展。這就像是一個人永遠無法在不與外界接觸的情況下獨立生存一樣。一個文明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它就會變得空虛且缺乏營養(yǎng)。
第四點區(qū)別是,傳播與繼承能力不同。我們可以學習文化,也可以同樣的方式將文化傳承下去。通過交流(貿易、溝通、戰(zhàn)爭),一種特定類型的文化有可能進化,甚至被另一族群所繼承。比如,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的滿清在入主中原后,學習漢民族各個方面的文化,如飲食文化,禮儀習俗文化等。而文明的繼承和傳播難度就非常大。因為它的復雜性和規(guī)模龐大,你需要傳遞一個文明所包含所有內容,才能將它完全傳遞下去。文明只是增長,退化,并可能最終消亡。比如作為西方文明支柱的羅馬文化,其給后世留下了兩大文化遺產:基督教和羅馬法,前者屬于宗教文化,后者屬于制度文化。盡管羅馬文明經歷了輝煌和消亡,我們可以說羅馬文明滅亡了,但其包含的文化因子仍然被后世繼承。
3、文化與文明的聯(lián)系
首先,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內在價值通過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實現(xiàn),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內在價值才變得有意義。
其次,文明和文化的主體都是人。文明和文化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的核心都是人,他們都是作為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以及認識和改造人類自身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社會財富的表征。
最后,文明和文化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文明和文化都是人類為了適應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而活動的結果,他們包含著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
二、中國文化的特質與世界影響
(一)中國文化特質
1. 延續(xù)性
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沒有發(fā)生中斷的現(xiàn)象,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而希臘文化、印度文化等都發(fā)生過斷檔或空白的現(xiàn)象。唐朝的詩歌即便我們不會讀,但我們能看懂,知道其表達的含義,這就得益于作為傳承文明載體之一的語言未曾消亡,一直發(fā)展至今。
2. 倫理性
倫理性特點主要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又經過文明時代得發(fā)展和演進,形成了高度重視“倫常規(guī)范和道德教化”的倫理性文化。與西方個人主義不同,中國倫理文化重視以始于家庭關系來實現(xiàn)個人的社會和自身價值,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每個人的倫理訴求。
3. 世俗性
中華文明能夠“多元一體”,恰是在于其海納百川的世俗性,而非偏執(zhí)一端的宗教性。與西方和中東的一神教國家相比,中國的傳統(tǒng)是世俗文化主導宗教,而非宗教主導世俗生活,因此極少發(fā)生宗教沖突。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中國世俗文化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和諧、中庸和關系的協(xié)調,反對極端主義,因而有著極高的包容性品質。
(二)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
以儒家文化為內核的中國文化強調和諧與中庸,提倡自省,要求人們追求完美與崇高的人格,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對未來世界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因為未來世界終究是“人”的世界,所以必須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符合人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和和諧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
未來的世界一定會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在信仰不斷多元化,單一宗教無法說服所有人的情況下,中國文化這種修己治身的文化內涵可以成為一種普世價值,而且“人的世界”,勢必涉及到道德倫理問題,西方世界可以面向中國,學習“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的內涵。
總之,歷經滄桑嬗變,融合了儒釋道等文化因子發(fā)展起來的優(yōu)秀中華文化包容性極大,不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都會在全球發(fā)展中占據重要位置。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