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開學了,八歲的小表妹告訴我說:“我不想上學了,上學多沒勁兒呀。”
我問她:“不上學讀書,你準備干嘛?”
她說:“玩呀,在家里看電視,玩手機游戲,畫畫,也可以出去玩嘛。”
我很驚訝,從她口中,也就畫畫還說的過去,其他的,作為一個學齡期的孩子,實屬不應該作為主業(yè)。
我回顧了這兩天我對她的觀察,讓她寫作業(yè),不停的磨蹭,遲遲不動筆。一旦動筆了,注意力維持不了一分鐘,就想弄其他的。
你說,這是多動癥,注意力缺陷么?
但她玩手機游戲的時候,坐在那里三個小時候都不帶動的。
我忽然意識到,她可能厭學了。
其實,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數(shù)據(jù)顯示,我們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xiàn)出明顯的厭惡,而真正對學習持有積極態(tài)度的僅有21%。而蓋洛普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24%的五年級生有厭學情緒。而這個數(shù)據(jù)在初中生中上漲到39%,到高中的時候更是高達50-60%。(且這50-60%學生中,不包括已輟學的。)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xiàn)。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比如逃課、缺席學校生活等。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動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說的通俗一點,通過學習活動,兒童提高了他們的認知和思維能力,學會與人相處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等能力。
所以厭學,不僅僅是學生成績下滑的頭號敵人,也是學生完成社會化的頭號敵人。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厭學呢?
內在原因:
1、性格脆弱敏感
學習活動,畢竟是一種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對于性格脆弱敏感的孩子,他們不僅在學習上容易產生挫敗感,比如在考試的時候,緊張,發(fā)揮失常;在課堂被點名的時候,表現(xiàn)不好被同學嘲笑,這些挫敗的經歷,會讓孩子習得無助。同樣的,這類性格的孩子也不善于和同學相處,最后可能被孤立,學習表現(xiàn)和人際表現(xiàn)的雙重打擊下,孩子的負面心理,比如意志力薄弱、內向、逃避、自我壓抑等會不斷的強化。
2、學習能力與標準不匹配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學霸。就像最近熱播的高考劇《小歡喜》里面的方一凡,他說:“有些短的舞蹈視頻,我看一遍就能跳個八九不離十;但是有些數(shù)學題,物理題,我看了幾十遍還是看不懂,還是不會。”智力的多元理論告訴我們,有些人擅長數(shù)學,有些人擅長語言,有些人擅長藝術,如果,一個不擅長數(shù)學的孩子,你非要說,考一百分才是對的,對他而言,迎來了只會是失敗的體驗,這種體驗只會讓他們痛苦,更加的厭學。所以,因材施教就顯得十分關鍵了。
3、學習動機有偏差
我經常聽我小姨跟我表妹說,“你考100分,我獎勵你100元;你考99分,媽媽獎勵你50元”。這樣的話,你是不是很熟悉,很多時候,我們父母把我們引導錯了,他們覺得這樣的獎勵是對我們的激勵,實際是,適得其反,我們會內化這樣一種認知,學習是為了得到某種我們想要的東西。甚至是,學習好,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我們于是不是對學習有興趣了,而是對我們想要的東西有興趣,學習只不過是個工具,是一個途徑而已。這樣的結果就是,一旦有一天,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考了高分,而我們想要的沒有得到,我們會覺得學習沒什么用,直接開始厭學模式。
外在原因:
1、家庭關系不和諧
一個家境貧寒或者單親家庭的一個高考學子考上了北大。會迅速的成為新聞。為什么?因為太稀奇了。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一個缺愛缺錢的家庭氛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心理傷害,他們會有更低的認知水平,更多負面心理,這些都會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受挫。就拿我這個小表妹來說吧,她父母這兩年在鬧離婚,幾乎天天吵架,小表妹,說她現(xiàn)在在學校里,一個跟她玩的朋友都沒有。前兩年,看到她的時候,字寫得漂亮,會夸人,說她幾句,會跟你翻白眼,但很快就好了;現(xiàn)在呢?字寫得越來差,經常罵人,說她幾句,就哭的停不下。
2、老師的習慣性偏見以及教學方式有待改善
女孩兒都喜歡壞男孩,老師也會偏愛那些成績好的。心理學有個效應叫期待暗含效應,說的是,你覺得一個人好,你會關注并強化這個人好的一面,忽略其不好的一面,最后這個人就真的變好了。所以老師喜歡那些成績好,不調皮的學生,會放大這些好學生優(yōu)秀的一面。而在老師眼中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調皮的孩子。老師往往只會看到其不好的一面,于是這些學生會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一次又一次的,他會越來越討厭老師,討厭學習,討厭學校。另外,現(xiàn)在的很多老師,上課枯燥乏味,確實也值得反思,互聯(lián)網時代,短視頻,游戲等不停的吸引這些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們也得好好反思反思,如何將知識講的有趣好玩,是這個時代對他們的要求。
如何幫助擺脫厭學心理呢?
經過了上述的分析了,你應該知道,厭學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的集合。因此要解決厭學的問題,不僅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的配合。
針對學生:對于還未厭學的學生而言,改變自己的前提是了解自我,建議你在網上尋找一些心理測評或者根據(jù)身邊朋友的反饋,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評價,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有較多的負面心理,比如,脆弱,敏感,逃避,壓抑自己等,建議你跟你父母老師溝通,如果,他們解決不了,建議你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這樣一來便可以防患于未然。對于已經厭學的學生,建議你積極的尋求治療。
針對家長:希望你們能意識到家庭關系對于孩子人格發(fā)展,情緒和人際調節(jié)的重要性;不要再用獎懲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學習,要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學習本身的樂趣和獲取新知識的愉快感;了解自己的孩子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與其取長補短,不如強化專長。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下滑,希望你能區(qū)分是厭學還是真的沒學好或者考好。比如,成績下滑的原因是厭學,結果你認為是學習技巧的問題,花了幾萬給她找補習班補課,結果越補越差,搞不好還把孩子逼瘋。
針對學校老師: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即便是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通過給與較多的關注,也能讓他成為一個成績拔尖的學生,因此,老師們也應該努力克服自己的偏見。另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也應該學學新時代互聯(lián)網的玩法,學學新媒體,用新穎有趣的方式傳播知識。
作者有話說
厭學并不可怕,但有時候,我們覺得它是一種病,這其實是很偏激的。
我們在學生時代,不像上課,不想學習
我們在職場時代,又不想上班。
我們成為了父母,養(yǎng)了個寶寶,但有時候孩子煩,我們很多時候有一種想要掐死他的沖動。
但結果呢?
我們依舊好好學習,因為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學習其樂不窮。
我們依舊好好上班,因為上班使我快樂。
我們依舊愛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是他爸媽。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