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男孩戒癮記(大健康觀察)
閃電混著驚雷劃破陰暗的天色,狂風席卷雨絲抽打著錯落的建筑。我撐著傘兜兜轉轉,走進河北邢臺一幢居民樓,走進一個網癮男孩的故事。
“來啦?”開門的郭媽媽將我讓進屋,“他昨天打工上的晚班,還在睡。”
郭媽媽的兒子豪豪16歲,開學職高二年級,“從小愛打游戲,為了拉出來他我們真是什么辦法都用了”。
豪豪四年級的時候,這戶經濟拮據的家庭購入了第一臺電腦。誰成想,豪豪無師自通地上手了各類游戲。郭媽媽說:“我能想起來的盡是他長在電腦上的場景。”彼時夫婦倆工作繁忙,疏于親子陪伴,便放任豪豪在完成作業后玩電腦。
結果,孩子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性格也逐漸暴躁乖戾。“有次接到班主任電話,才知道作業全是抄的。他每天著急忙慌地應付學習、廢寢忘食地打游戲,這‘拼’勁兒讓人后背生涼。我知道我必須要插手了。”那一天,郭媽媽第一次強行關閉了運行中的游戲界面,不出意外地換來滿地狼藉:母子倆皆怒不可遏,爭執中掀翻了餐桌。
此后,家里變得“雞犬不寧”,豪豪和父母正式打響了拉鋸戰:爸媽設電腦登錄密碼,他就另開一個賬戶同設密碼;爸媽夜里扒門縫查看房內光源,他就悶頭埋進被子玩手機;爸媽斷了零花錢,他就在網上幫人代玩游戲賺取外快;爸媽沒收手機,他就逃課去網吧……
初中以后,豪豪的網癮隨著課業壓力一同增大。背負著家人的失望和老師的批評,他開始厭學。現實中得不到認可,他愈加希望在游戲中展示價值,“上號”成了每天重塑自信的必修課。郭媽媽說,孩子太“忙”了,想安排他做點事情必須“提前兩天預約”。
由于長期荒廢學業,豪豪的中考成績不理想,勉強進入一所職高。看著“病入膏肓”的孩子,全家人本已心如死灰,卻因郭媽媽職業變動迎來了轉折:她成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接觸到罹患孤獨癥、腦性癱瘓的孩子,對其進行人際交往、動作技能、精神衛生等方面的康復訓練。在工作同時,她開始復盤自家的教育痛點:“我想,我尚有信心幫助先天特殊的孩子回歸社會,為什么要放棄自己兒子呢?”
她試著換位思考,去共情一個叛逆期男孩的心境,反思為人父母的角色失范。“不能雙重標準,我和他爸回了家也各拿手機橫躺著玩。”她逐漸明白,代際的疏離、鼓勵的缺位、錯誤的身教和粗暴的阻斷,都會扭曲孩子的成長。厘清思路后,夫婦倆決定與豪豪和解:商量好玩游戲的時間、把游戲話題融入日常互動、鼓勵孩子外出社交、挖掘更多興趣……
功夫不負有心人,豪豪有了明顯的改變。疫情期間,他和朋友在宿舍開了一家零食鋪,做起了小生意。作為“股東”的他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虛擬游戲的魔力在迅速消退。進入暑假,豪豪主動提出打工,每天17時至23時在一家火鍋店上班。閑暇時也開始和伙伴們外出打球、聚餐,最近還在籌劃著一場短途游。忙起來的假期格外充實,再也沒有“不玩游戲就缺了魂”的窘境。
臨行前我等到了醒來的豪豪。他說自己的“王者榮耀”已登上48星。“其實我知道爸媽的用心,現在不怎么玩手機了,假期都在打工攢錢,”豪豪說,“我還想留著視力當兵去呢。”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