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孩子不想上學(15歲男孩不上學)
今天是2022年的第一天,首先我要感謝各位朋友在這一年的陪伴,同時也祝朋友們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心情舒暢,孩子學業進步,全家和睦。下面的文章是我閱讀一本心理咨詢書籍所得到的感悟,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家庭成員:格拉赫先生,48歲,郵局職員,格拉赫太太,44歲,全職太太,女兒莫妮卡,15歲,學生,兒子海因茨12歲,也在上學。
莫妮卡的癥狀只是為了維持父母的婚姻,當夫妻之間彼此看見對方在成就自己時,女兒的問題就消失了,所以莫妮卡的癥狀是表面現象,潛藏在家庭底部的沖突是夫妻之間的依賴與獨立的關系把握。
莫妮卡不去蹲馬桶,一直憋尿,直到尿濕褲子,晚上也經常尿床,經過幾次家庭治療,夜尿的狀況減輕,但是又出現一些瘋狂的舉動,她不停地洗手,洗澡時間過長,還經常把吃飯用的刀叉和臟的內衣塞入爸爸的書櫥,特別是當爸爸碰過門把或水龍頭之后,她會用腳踢開。除此之外,她的體重過輕,1.70米,只有47公斤,吃的很少,但是她在學校里卻并不是琢磨不透的女孩,而且成績很好。
家庭內部經常發生沖突,莫妮卡和母親吵架占70%,和父親吵架占30%,當母親和莫妮卡吵架時,母親叫父親過來說狠話,父親便開始罵,莫妮卡就會回到自己的房間,把父母單獨留在一旁,然后父母都表現出軀體上的癥狀,母親病懨懨的,父親垂頭喪氣,思來想去。
父母都在強調各自軀體上的敏感易傷,當咨詢師問莫妮卡:假如她拋卻了目前怪異的行為,那么根據她的看法,家庭里會發生什么事情。莫妮卡說,母親就會更關心她自己的事情,走她自己的路,而且父母分手的可能性極大。
初步推測:莫妮卡之所以出現目前怪異的行為,是因為她敏感地捕捉到了父母內部有沖突,而且很可能導致他們離婚,為了不讓他們離婚,維持家庭的完整性,她表現出這樣的癥狀,讓父母都來關注她的癥狀而沒有精力關注他們之間的沖突,從而保證他們不離婚。所以如果這個假設成立,家庭的真正沖突在于夫妻之間,而不在于莫妮卡,莫妮卡出現的癥狀只是夫妻矛盾的副產品,要解決沖突,也首先從夫妻的關系開始,而不是盯住莫妮卡的癥狀不放。
咨詢師問母親一個問題:“假設有這樣一種情況,父親做些什么會使得莫妮卡一直呆在家里?”這個問題非常經典,咨詢師正是順著上面的假設提問,咨詢師敏銳地觀察到一種可能性:父親為了維持和母親的婚姻而想拉莫妮卡來做調解者,也就是讓莫妮卡待在家里而沒有外面的活動,莫妮卡失去她自己的獨立性,父親表現出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他有心臟病,經常會思前想后(這里有父親有死去的可能性,可能會自殺,如果母親想要獨立的態度很堅決),所以他如果表現得更強烈一下,莫妮卡看到父親這樣,就會待在家里表現癥狀而使得母親不離開家,即便是他們有吵鬧,但起碼不會離婚,父親也才可能活著。
從進一步的溝通中,夫妻之間的矛盾漸漸地浮現出來:母親想要多一些出去參加一個協會的活動,而父親不希望母親出去。母親認為父親是在嫉妒她在協會中能夠游刃有余,而父親去了一次后感覺不能融入,因此父親想讓母親退出,而且是必須退出(父親在害怕什么?他感受到自己無法控制妻子,很可能妻子會有外遇,甚至離他而去)。咨詢師又提出一個假設:假設母親在協會里有了外遇,有了新的男朋友,父親會怎樣?這個問題直擊父親的恐懼,他哭了起來,說自己非常愛妻子,同時妻子也哭了,說自己無論如何也不會有外遇的。他們看見了彼此對自己的愛,那些常常糾纏在腦海中的:“她會不會離開我?我這么愛她,她怎么能忍心離開我呢”這些幻覺逐漸被澄清。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妻子是通過反抗丈夫的阻止而想要達成自己的獨立性。丈夫阻止她去協會,她偏要去,當丈夫同意她去的時候,她反而很憤怒也不去了。看似是矛盾的,“既然你要去,好吧,我無力阻止你,那你去吧”,這樣的妥協會讓妻子覺得她要去協會這個選擇會讓她背負內疚,因為丈夫并不是心甘情愿讓她去,反而是丈夫阻止她去,而她偏要去,這時候她會覺得這是自己做出的選擇,是對自主感需求的滿足。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在反抗父母的權威時獲得了對自主的需求。
如果一個孩子他有一天說:“我不想去上學了”,父母經過一番了解后說:“你自己決定這個事情”,試想這個孩子會怎么樣?如果父母是真心實意地說出這句話,因為可能發現孩子在學校里很痛苦或者有學習以外的其他興趣愛好,那么孩子會感到一種被理解,被尊重,反而會讓孩子重新思考自己的決定,而如果父母嘴上是這樣說的,但內心一點都不愿意,只是害怕孩子反抗,害怕發生沖突而勉強、心口不一地說出這樣的話,那孩子很可能就真的窩在家里了,父母從內心是不情愿的,希望他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學校,他就要反抗,“你要讓我去學校,我偏偏不去”。
當家庭成員彼此看見矛盾所在以及大家無意識地想要維持矛盾的方式呈現出來后,各自就會想要去放棄以往的行為,莫妮卡的癥狀自動消失了,在父母的矛盾得到呈現的時候。所以證明了最初的假設是正確的,莫妮卡的癥狀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矛盾來自夫妻之間的沖突。
最后咨詢師對夫妻之間的沖突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解釋:他們有親近的愿望,又對依賴有恐懼。當妻子親近丈夫時,她會覺得“我自己在哪里,我這是在依賴他,我不能依賴他”,她害怕自己會淹沒在這種依賴中,而失去自我是每個人都恐懼的心理,她認為依賴是不好的,依賴會讓她失去自我。妻子在夫妻關系中承擔了獨立的一面,在親密關系中,兩人都有獨立的需求,妻子的外出行為讓丈夫看到他的無能為力其實是想要彼此完全失去獨立,讓他看到了夫妻關系中各自的界限,而丈夫的行為讓妻子看見了他對她的愛。
親密關系是依賴和獨立的相互交織,彼此都需要看見對方,看見各自的界限。
花兒,家庭教育實踐者。兒子在青春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由于自己的無知,跳過很多坑,被人洗過腦,浪費了不少的金錢和時間,痛下決心學習青少年心理學。經過兩年多的苦痛和喜悅,終于穩穩地展現出笑容。同步持續幫助一部分家長走上自我救贖和幫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的路。有青春期孩子困擾的父母可以關注我。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