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為玩手機厭惡上學怎么辦(為什么家長看不慣孩子玩手機)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01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前提是,讓他們擁有現實感與掌控感
孩子不愛學習,很多家長常常采取的兩種方式是打罵和講道理,但效果往往不佳。
除此之外,一些家長可能就會利用親情來說動孩子,告訴孩子:“我們這么辛苦,只為了你能夠好好學習。你不好好上學,我們會很傷心。”
他們希望通過讓孩子內疚,從而有所改變。
但是,很遺憾,很多孩子并不吃這一套。他們照樣玩手機,不好好學習。甚至還有人因此起了逆反的心理:你越說,我越不上學。
那怎么辦呢?
其實,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孩子缺乏自我意識,缺乏現實感,不知道自己學習是為了什么。
例如,很多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無微不至地照顧,不讓孩子為學習之外的任何事操心。甚至連學習也是父母在操心,孩子自己卻一點也不著急。
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生活在一個缺乏現實感的世界里,他們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
因為一切有父母操勞,一方面他們覺得想要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努力,反正父母會主動提供;另一方面,他們沒有為自己的事操心過,也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所以,他們缺乏學習的內驅力。
而內驅力來自于哪里?
來自于與現實世界的連接,以及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能力感(自我效能感)與可控感。當父母對孩子的事處處代勞時,就剝奪了孩子與現實生活的連接。同時,孩子是在被動接受父母的安排,自然也找不到什么能力感與可控感。
自我效能感與可控感的來源,一是孩子通過感受確認自己的安全感;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我能夠為自己做主”,“我可以掌握這件事”、“我知道如何處理這件事”的感覺。
當父母以打罵、講道理,甚至親情綁架的方式來逼迫孩子學習時,顯然孩子都處于被動的狀態,自然無法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02
孩子獲取掌控感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一、安全感,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可控感。
如果一個環境或事件讓孩子感覺到是基本可控的,那么,他呆在那里就會比較輕松、舒適和自在。這是可控感帶給孩子的安全感覺。
相反的,如果這個環境或事件讓孩子感覺到是失控的,孩子就會陷入壓力,感覺到緊張、恐懼、焦慮和擔心,因為他體會到了一種不安全感、失控感。
這樣的孩子,能量被大大分散和消耗,學習的動力與效果自然也會大大降低。
在夫妻關系緊張,經常吵架甚至打架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如果孩子學習也不行,他的內心就會充滿了挫敗感。
這樣,孩子自然也就不愿意呆在現實世界,只好活在想象的世界中。而這時,手機、電腦等就很可能趁虛而入,成為孩子的心理依賴。
因此,最好的養育環境是夫妻相愛,關系和睦。
二、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就會抓取替代品來獲取自己的掌控感
如果一個孩子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掌控感,比如,從小他對媽媽的依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的吃喝拉撒睡各方面都很難得到較好的照顧,感受與需求沒有被及時的回應,甚至嚴重被忽略,被否定,孩子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失控的。
失控意味著危險、恐懼與絕望,意味著死亡威脅。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非常可怕的體驗,是他們弱小的自我無法承擔的。
那么,孩子為了保住自我,就會生出一種防御機制。他們扭曲或逃避現實,躲進想像世界中;或尋找替代品來滿足自己,以抓取有限的可控感。
比如,最早的吮手指,就是孩子尋找可控感的一種體現。因為手指可以隨時想吃就吃,非常方便。
所以說,最好的可控感與滿足感其實是來自于自己。
三、電子產品也是非常好的控制物,它能夠帶給孩子可控感。
由于幼小的孩子尤其是嬰兒,自我的能力太弱了,只能依賴于外界。
如果在他們3歲以前,養育者能與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可靠的連接,給孩子持續的穩定的愛與滿足,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能從這種連接中形成穩定的可控感,從而不再需要向外抓取控制物。
但遺憾的是,大多數家庭里,父母在外忙于工作賺錢,回到家也希望能夠好好休息一下。所以,他們會在有意無意間忽略孩子的需求感受,沒有用心去建立起一種安全可靠的連接。于是,很多孩子就會抓取電子產品來獲取掌控感。
03
如果孩子不上學,或迷戀電子產品,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幫助他回到現實世界中。
有個男孩不想上學,家里人怎么勸說他都沒有用。家人也為男孩找過幾個心理醫生,結果不僅沒有什么進展,反而讓這個男生對心理咨詢產生了嚴重的抵觸。
家人為男孩操碎了心,成天愁眉苦臉,焦慮不安。后來,媽媽經人推薦,找到了葉斌博士,希望他能上門幫助男孩。因為男孩拒絕咨詢,不會主動過去。
葉斌老師告訴媽媽:“除非孩子自己愿意主動來找我,否則我上門也沒有用。”這其實也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主動權和控制感。
沒想到的是,過了幾天,那個男孩真的主動來了。
原來,男孩因為沒去上學,成天呆在家里也很無聊。再加上家人和親戚成天在耳邊輪番勸他去上學,他覺得與其在家聽那些親戚嘮叨,還不如過來更清凈些。
他來,不是為了“咨詢”,只是為了逃避嘮叨。
葉博士對男孩說:
“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會勉強你做咨詢。不過,你既然來了,那我們能不能談一談?
因為,如果我不跟你談點什么,你媽肯定不死心,她還會找別的咨詢師來煩你。“
男生想了想,就同意了。
葉博士問他:“你覺得你媽為什么非要你過來做咨詢?你認為她是要毀你前程呢,還是對你不放心?”
男生說:“她是我媽,不可能要毀我前程,應該是對我不放心吧。”
葉斌博士說:“那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她為什么不放心你?“
男孩搖頭。
“她擔心你,是因為看不到你在做什么,不知道你將要走的路是什么。所以,你要讓她看到這些。那你能不能告訴我,你的打算是什么?如果你不上學,你想做什么?“
小男孩說:“我打算要游遍全國,然后在這個過程中去找到我的人生方向。”
葉斌博士認真地說:“你要找到你的方向,這是對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里面可能會涉及到兩個問題:
一個是錢的問題。你要去周游全國,肯定是需要很多錢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無論你上不上學,你出去后都需要自學。可你知道嗎?自學要比上學難太多了。“
男孩說:“我倒是沒想過這些。”
“那我們先來說說想一想:錢的問題,你要怎么解決呢?“
男孩說:“我可以去打工。”
“你要去哪里打工?怎么打工?“
“我可以去麥當勞打工。”
“你有去麥當勞打工的經歷嗎?還有,你知道人家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有沒有人要錄用你?“
男生再一次搖頭,表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葉斌告訴他:“據我所知,在麥當勞打工,剛開始的時候可能要去洗廁所之類的。”
男生愣了一下,顯然他有些意外。
“我們可不可以約定一下?第一,我可以幫助你說服你媽,不要再逼迫你來做咨詢,也不要逼迫你去上學;第二,我給你兩個月的時間,你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你去搞清楚麥當勞打工的工作是什么樣子的,你能在里面做什么?
第二件事,到人才市場去找工作,看看什么樣的工作會需要你,你又能夠做什么。
要是你把這兩件事解決清楚,我保證說服他們從此不再管你。“
男孩同意了。
又過了一個星期,男孩主動回去上學了。
因為,他接觸到了真實的世界,了解到自己所要面對的現實真相。
04
很多孩子厭學、沉迷手機,往往是因為現實感太弱,想當然地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
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讓他們在生活中接近真相,去體驗、去思考、讓孩子從現實感中得到領悟。
接觸現實,了解現實,有很多途徑。
- 比如,日常小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 給孩子機會去主動地做一些與生活相關的事,幫他找到現實中的愛好;
- 或讓孩子做家務,參與社會實踐等。
這些,都能幫助孩子找到對生活的掌控感和意義感。
或許,有些父母更容易通過打罵、講道理、或利用親情和道德等因素,來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產生內疚感,以迫使孩子上學。
雖然,這些也可能會讓孩子的行為在短期有所改變,卻也容易產生負面作用。其中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讓孩子迷失了自我。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