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的心理特征
具體表現為對學習的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地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
學習上癮也稱為“厭學癥”,它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
但目前的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卻很一般,注意力很難集中,對老師的教法似懂非懂,主要表現在聽講不認真,好像聽不懂,跟不上老師在課堂上的步伐,作業完成困難等。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一放學回家,書包一扔,就一頭扎進屋寫作業,有時候家長問他在學校學了什么,他也總是一問三不知。
有的孩子甚至還會跟家長頂嘴爭辯,并且說一句:“有什么好辯的,我就是不想學習!”氣氛很尷尬。
這是孩子不想學習嗎?
不,這是孩子開始不想學習。
為什么呢?
因為孩子在學習上出現了困難,一旦成績不理想,孩子就會產生挫敗感和自責感,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沒辦法追趕上。
沒有自我認同感,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沒有學習的動力。
這就會造成孩子在學習上不能取得進步,父母也沒有給孩子及時的肯定。孩子就會產生厭學的心理,在學習上無法取得進步。
二、孩子厭學的原因
孩子厭學,除了自身原因,不排除外部原因,畢竟心智尚未成熟的他們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
(1)情緒的波動。
孩子厭學,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就能夠導致孩子情緒的波動。首先孩子們喜歡甜甜的和好吃的,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在吃甜甜的飯的時候,如果家長一會兒給孩子吃一點甜甜的,一會兒給孩子吃一點甜甜的,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其次,當孩子厭學時,父母的做法就是冷處理,對孩子予以厭學情緒的疏導。
(2)引起孩子對學習的無能為力和強烈的反抗。
學習原本是孩子的事情,但現在的父母剝奪了孩子這項權利,包括孩子的學習成績。當孩子學習有進步時,父母很容易把這種鼓勵和表揚轉移到學習上。當孩子考砸了,父母卻批評、諷刺、挖苦甚至打罵孩子。漸漸地,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也會慢慢變淡,對學習這件事情再也提不起任何興趣。
最后,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績差,就會忍不住地指責孩子。孩子的學習壓力越大,越是厭學,形成惡性循環。當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了,父母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就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學習上,只要孩子成績不好,他們就會非常焦慮,甚至茶飯不思,這樣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很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但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出現抑郁的心理。
對策:
1、父母不要施加壓力,讓孩子學習有個努力的過程。學習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收獲知識,收獲成長。所以父母要給孩子適當的壓力,不要給予太高的期望,否則孩子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
2、平時多與孩子交流,幫助孩子排解焦慮情緒。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焦慮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只是對考試有些緊張而已,不必要過分焦慮。高考前的這段時間,父母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孩子一些鼓勵,鼓勵孩子把壓力丟掉,可以幫助孩子找到應對考試的方法。
父母要明白考試對于孩子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幫助孩子調整情緒,讓孩子在考試中得到鍛煉,掌握心理的方法,從中受益,也會得到成長。
3、適當地鼓勵,讓孩子有信心
父母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成績,要讓孩子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取得勝利。孩子獲得成績時,可以對孩子進行適當鼓勵,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也會更加地放松。
父母也可以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擁有信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這將伴隨著孩子的努力學習,給予孩子一定的信心,并讓孩子能夠勇敢的去面對接下來的考試。
在平時生活中,父母更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注意鼓勵孩子有以下幾點。
1、不要給孩子過高的期望
父母的期望值會給孩子帶來壓力,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父母給孩子制定的目標,應該是孩子能夠做到的。父母應該更多的將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這樣才能夠給孩子的壓力更小。而且也能夠讓孩子在壓力的影響下變得更加勇敢。
2、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父母的權威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深遠,所以父母應該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讓自己的行為舉止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使得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3、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對孩子太過嚴厲,不能過于苛刻。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要有耐心,更要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