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雨不上學的路上
李梓豪
來源:南方周末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李梓豪決定回到學校好好學習
經過鏡頭的我們可以看到
李梓豪并沒有因為遲到而痛苦
因為他不上學
而是克服了被爸爸關進“小黑屋”的壓力
面對李梓豪的出現(xiàn)
我們可以看到
李梓豪的父母向李家的家人訴說了這么一段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我能理解
但是希望這一切
能幫助你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
今天老師向你發(fā)出求救
作為父親的我感到很痛苦
但是我也希望看到你的另一半
沒有哪個孩子是在讀書上有天賦的
他們沒有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正如我們曾經在課堂上有這樣一段對話
當我們接受孩子問的時候
往往這個孩子很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傾聽
哪怕這時候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欠缺
我們也能夠在行動中
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建議,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能力
……”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
孩子并不是不想跟父母溝通,只是在他們覺得自己得到了理解和關心時
向父母表達愛的方式
卻被父母以各種理由忽略掉
久而久之,因為有了理解和共鳴
孩子的煩惱,也就多了一個合理的出口
如同青春期的煩惱
比如: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
”——“為什么爸爸媽媽總是逼著我去上學?
”
“為什么爸爸媽媽總是逼著我去上學?
”——“為什么我就不能像他們那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可是很多時候
我們卻因為對孩子的態(tài)度不好,把親子溝通變成了有目的地“勸”孩子去上學
去“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其實就是在“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用我們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是一種“軟暴力”。
這種“軟暴力”本質上是對孩子的否定,在孩子的眼里,他看到的只是“因為我做錯了什么嗎?
”,而不是“我會不會做錯事?我有哪些地方做錯事?
”
但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錯誤,卻并沒有看到他的努力,也沒有想辦法真正的去理解他,所以這也就會導致他產生一種錯誤的歸因,在考試時,根本就不愿意去做這道題。
而事實上,即便他的某一道題做錯了,他也會覺得是別人的錯,就會懊惱不已,會把這道題改正。但是,這樣的歸因,并不能幫助他們正確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反而因為錯誤的歸因,而造成了孩子們在學習中的錯誤。
因為錯誤的歸因,就會導致他們對這件事情更加不重視,
最終在成績上面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考試失誤、知識點提取出現(xiàn)偏差等。
對于這些學生來說,真正的原因可能并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沒有掌握,沒有找到好的方法,從而導致成績無法提高。
二、 錯誤的歸因導致孩子的學習能力受到影響
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出現(xiàn)了考試失誤,當孩子把考試失利歸結為偶然性的,同時也因為孩子不夠認真而受到責備,導致孩子學習能力和成績也受到影響。
因為沒有找到問題的原因,就不能夠從錯誤中得到更多的進步,孩子就會感到十分的沮喪和無助,最后沒有辦法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成績。
因為我們不能直接歸因,而是要找出這種情況,一起尋找原因,再解決問題。
1、 沒有正確的歸因導致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因為孩子長期在一個消極的環(huán)境當中成長,導致孩子經常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歸因,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就是學習能力的原因。
所以當我們在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非常的懊惱,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不好,是自己的原因,久而久之,孩子會對學習越來越沒有信心,成績也會越來越差。
2、 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一些孩子,特別是一些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的習慣是一開始就對學習有抵觸的心理,只是在家長的壓迫下,才能認真地進行學習。家長的逼迫只會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只會讓他們更討厭學習,而且也沒有了學習的動力。
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自然而然也就不想學習了,他們才會越來越討厭學習。
3、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被老師批評,自尊心受挫
孩子的自尊心其實非常強,他們在意著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態(tài)度,在他們看來,如果自己成績不好,爸爸媽媽媽不會批評自己,也不會喜歡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自暴自棄,對學習產生厭惡感,對學習也會產生厭倦。
4、孩子不知道為誰而學
家長的逼迫只會讓孩子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其實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家長高興,讓自己有個好的生活。
這樣的孩子為什么會厭學呢?
有時候我們真的是沒有辦法去改變這種現(xiàn)狀,所以我們也就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德西效應”。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