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期不交流怎么辦?
答:建議家長在家庭中建立交流的橋梁,在家庭生活中從多做少說開始。比如,孩子最好一個人呆在房間里,不玩游戲、看電視、聊天等等,當父母在房間里時,這個場景可能是與孩子相處最為直接的部分。孩子喜歡或喜歡與父母交流,是因為跟父母交流的話題超過了對生活的描述,這種交流會使孩子把自己的趣事與父母分享,家長會感覺孩子是一個話嘮。這種交流既是孩子在訴說自己,也是孩子在跟家長傾訴,這對孩子有很大的好處,千萬不能孩子說,家長聽,孩子又不愿意說了,這種單向輸出的溝通模式,怎么會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呢?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梅拉德·勒德心理學家梅提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父母不能把孩子的事情都當成自己的事情,而是要圍繞著孩子的事情一起去做。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父母經常爭吵的家庭環境中,和父母的溝通交流中,孩子自然而然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他們會覺得只有自己的事能決定自己的事情,別人的事都不能掌控,更不能掌控自己。
當孩子慢慢長大,如果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爭吵不休,哪怕是童年時期的雞毛蒜皮,都會給他們帶來焦慮。
當父母離婚后,他們的焦慮也會一直伴隨著他們。有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負罪感,他們常常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什么,才導致父母不喜歡自己,因此,他們會把離婚的原因歸結到自己的身上。
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們開始對孩子表現出對離婚的愧疚,對孩子的不信任,讓孩子認為,即使離婚也是自己的錯,而不是任何人的錯。
當孩子的內心感受不到這些負性情緒,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就會降低,
他會形成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離婚是一件小事,但是離婚是另外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會導致孩子的內心受到創傷。這種創傷不斷累積,孩子的思維模式就會發生變化,從而變得越來越不愿意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越來越難以與人溝通交流。
4.沒有能力去感受,感受不到愛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會打罵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產生負面情緒的同時會對父母產生抵觸心理,孩子的心理也會變得越來越糟糕。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父母吵架離婚,他們用冷漠的態度來面對父母,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也會形成一種內心的防御心理,對父母的關系不滿,進而對所有人充滿恐懼,生怕自己不高興了就會招來父母的責罵。
在這種心理陰影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不管是不是別人的錯誤,都會先自我反省,再想辦法去改變,所以,會導致他們以后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
2、親子關系疏離
孩子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也許是不愿意交流的,在他們看來,交流就是講道理,甚至是命令,是讓他們認錯,讓他們好好反思。但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他們越來越排斥父母,親子關系也越來越疏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變得越來越大。
如果親子關系疏遠了,孩子們會變得不愿意溝通,就會變得封閉自己的內心,不愿與別人交流,性格也會變得越來越孤僻。
3、長期生活在負面情緒中
由于應試教育的特殊性,還是會讓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成績,但如果孩子的情緒長期處于一種負能量的環境下,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產生,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讓他們無法融入到集體中去。
因此,父母要格外重視孩子的情緒變化,并給予及時地疏導和調節。
青春期的孩子會有很多不同于童年時期的迷茫和煩惱,他們會對自己有很多的不確定,這個時候,他們更需要父母的幫助。
當孩子的情緒波動很大,又不知所措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給孩子寫一封信,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給孩子一個發泄情緒的空間。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