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青春期孩子厭學、叛逆、情緒失控、沖動、早戀,甚至抽煙酗酒、喝酒成癮等現象,甚至還有輟學、吸毒、打架斗毆、離家出走、殺人放火、打群架、校園欺凌、自殺自殘、未婚獨居、無業、輕生等現象,基本上所有的家長朋友都會問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我的孩子會厭學、叛逆、心理脆弱?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從“了解孩子的心理”說起,因為很多家長朋友們經歷過這樣的一個心理發展過程: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講,孩子從幼年到成年,都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直奔階段:
第一個階段:
嬰兒前期(0-3歲):
出生后1-2歲,主要是建立熟悉感,如果這個階段發育受阻,孩子會表現出對陌生人警惕、哭鬧,對周圍的人事物抱有敵意和恐懼心理,沒有安全感。
第二個階段:
3-6歲,則是正值青春期,也是青春期,主要是在高中。
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不穩定、起伏波動大,行為也會比較容易沖動。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大腦處于快速發育的過程中,負責驅動情緒的大腦皮層已經發育成熟,這時候的孩子特別渴望獨立自主,對獨立自主的追求更加迫切。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越是強調“青春期”,越是強調“獨立”,孩子就越會反抗,要么是不溝通,要么是頂嘴,叛逆得不到合理的引導,親子關系的緊張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不愿父母過多的干涉,很多時候,孩子自己也會主動跟父母說說“我的事”,比如,在學校里安排自己的一些課余愛好,或者參與一些運動項目,這時候,父母合適的充當一下角色更合適,如給孩子提供一些關于生活的書籍、繪本、電影等,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來分散其注意力。
2、明確溝通的規矩
跟孩子定下明確的規矩,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的情緒,還能讓他們了解到在父母眼里發生了什么事。
有些規矩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比如說,在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中,尊重別人的意見,會讓孩子變得更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孩子從小,要鼓勵他們勇敢大方的分享自己的想法,長大了就會更加自信。
3、自我控制情緒的習慣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將情緒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比如說當他和同伴鬧矛盾時,不要去批評、指責、命令他,而是應該做出和他平等的溝通,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4、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在和孩子討論時,盡量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而是盡量用商量的口吻,這樣才有利于孩子思考。
“如果你想玩游戲,可以告訴我,我們一起商量,你說可以玩多長時間,我們一起商量”
規則制定好后,家長只需要和顏悅色的提醒孩子執行,而不是在一旁指責、打擊孩子,孩子慢慢會越來越有抵抗情緒,而且,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會越來越差。
5、孩子缺乏睡眠
很多孩子玩手機,是因為睡眠不足,導致作息不規律,進而影響到孩子的生長發育。
美國兒科醫生學會研究表明:
“如果孩子晚上玩手機到很晚,那么生長激素分泌的一定是越多的話,就越容易長高。”
而如果孩子在睡前玩手機,睡眠不足的話,還會引發身體代謝出現代謝綜合征,從而容易患上慢性病。
孩子玩手機看似是“玩”,但其實才是真正的“玩”
過度,會導致孩子變成“手機控”,那家長就要注意了。
孩子總是玩手機,長時間玩手機對孩子有什么危害?
1、對視力的損害
這其實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因為當孩子長時間玩手機時,會一整天都是黑眼,這對眼睛的傷害是很大的。
長時間玩手機導致視力下降,還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頸椎變形,孩子出現頭暈眼,四肢乏力,進而引起駝背。
長時間玩手機可能導致孩子出現頸椎病,影響孩子的發育。
2、脾氣變差
孩子長時間玩手機時,由于孩子的心理年齡變小,性格也會變得很急躁,而且有的孩子,對于家長的指責卻是習慣性的頂嘴。
3、 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看手機時,過于專注,讓孩子覺得你在“關心”他,所以孩子總是不耐煩,最終導致親子之間的交流不歡而散。
當孩子沉迷手機時,家長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去了解孩子為什么喜歡玩手機,是因為什么讓孩子那么容易沉迷其中。
4、缺乏自制力
如果孩子長時間沉迷于手機,那么手機帶來的滿足感就會不斷的被消耗掉,并且一旦孩子習慣于手機中某一件事物之后,他就會不愿意花費心思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說,學習。
5、不愿意關掉手機
如果孩子是因為家長的管教方式不正確,而覺得自己不能玩手機的話,那么孩子沉迷于手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