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孩子太過“自我”?了解兩種思維,正確看待孩子“自私”感
文/心蕊
編輯/心蕊
有句俗話說"三歲看到老",意思就是可以透過一個三歲孩子的一舉一動就可以感受到這個孩子將來的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有些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就格外注意培養孩子的行為舉止。
莉莉的孩子殼殼今天在公園和別的小朋友吵架了,原因是別的小朋友想要和殼殼一起玩小汽車。這個小汽車是莉莉前不久買給殼殼慶祝他三歲生日的禮物,殼殼不同意,兩個人就開始吵了起來。莉莉在一旁勸解,希望殼殼可以和小朋友分享一下玩具,可是絲毫不管用,殼殼一直強調小汽車的自己的,兩個人一起玩的話小汽車會累的。
莉莉回家后想起,殼殼的東西從不與人分享。莉莉對此很苦惱,殼殼現在這么"自私",以后會不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在上述行為中,殼殼真的"自私"嗎?其實并不是的,三歲左右的孩子處于一個物權意識的敏感期,他會對自己的物品進行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什么是"物權意識的敏感區"呢?
兩三歲的孩子處在一個物品所有權的敏感期里,對于自己的東西都不肯與他人分享,甚至于父母也無法要走孩子手上的東西。
"物權意識的敏感期"有哪些特點呢?
1、 言語方面
當孩子處在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里,會不停的重復"這是我的"這句話,就算是這個物品沒有被別人搶奪,其他小朋友只是看看,孩子都會一直重復的告訴他們:"我的,這是我的"。這是這個時期里最明顯的言語特征。
2、 行為方面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當有他人接近或者有意圖拿取自己東西的時候,他們就會采取動作方面的攻擊,比如不讓他人靠近的推搡動作,或者把東西搶奪起來的動作等等。
3、 情緒方面
當孩子出現這個物權意識的時候,往往情緒波動較大,會出現大喊大叫、哭泣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
當孩子處在物權敏感期的時候,對自己的東西總是格外的在意,就像故事里的殼殼一樣,其實殼殼還有提到一句"兩個人一起玩的話小汽車會累的"這么一個觀點,其實,這是孩子的"泛靈論思維"在主導著孩子。
什么是"泛靈論思維"呢?
皮亞杰是兒童心理學家,他發現,二到七歲的孩子處于混沌狀態,無法將自己的主觀世界與物質宇宙分化開,缺乏一些必要的知識。這個階段的孩子思維主要表現在不能很好地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別開來,他們會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和他們一樣,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意向的。皮亞杰把這樣的思維想法稱為"泛靈論"思維。
這種孩子會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物品身上,認為他們也是這么想的。
比如孩子在觀察螞蟻的時候,就會說:"大家小心點,別把螞蟻踩到了,他們會疼的。"或者自己不小心把玩具摔到地板,他們就會撿起來告訴玩具:"不疼不疼,我幫你吹吹。"之類的。
皮亞爾曾做過這么一個實驗,讓兩個男孩子一起去給媽媽買禮物,7歲的男孩買了一串珠寶、3歲的孩子卻選擇了一輛小汽車。其實7歲的哥哥是站在媽媽的角度買的禮物,而3歲的孩子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買,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媽媽喜歡的。
所以,從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和"泛靈論"思維兩個方面來看,孩子的行為并不是屬于所謂的自私,他們只是正處于"自我中心化",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一切事物。
法國的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做出好或壞的評判。"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這些情況時,千萬不要隨意的給孩子貼標簽,也不要強制孩子做選擇,比如當孩子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玩具的時候,父母不要呵斥:"你真是個自私的孩子"或者強制孩子把玩具分享給對方。
在這個時期,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并有耐心的引導他,讓他一點一點的了解,"我的"東西分享給了別人就還是"我的",是可以回到我的手上。
父母可以把握住時機來教導孩子,比如在別的小朋友把玩具分享給自己小孩的時候,問孩子:"別人分享給你玩具的時候,你是不是很開心?"在孩子回答了肯定答案的時候再說:"你把玩具分給他們玩的話,他們也會很開心。"點到為止,不要再過多的說些道理,讓孩子自己考慮,也別強迫孩子。
雖然可能前幾次,孩子孩子不會同意,但是幾次過后,他也會思考后嘗試把玩具給他人,等到別的小朋友歸還玩具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玩具孩子屬于他的,而且與別的小朋友分享是會得到快樂的,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大方。
當孩子處于這個時期的時候,父母千萬不可以做的事
1、 故意搶孩子東西
有些家長在發現孩子這個時期"占有欲"的時候,會故意搶奪孩子的東西,讓孩子哭泣并以此為樂,甚至會羞辱道:"你真小氣"。這樣的行為對孩子沒有任何益處,很多在我們眼中不以為意的東西,可能是孩子的整個世界。這樣的行為會破壞孩子對物權的認知,并且對自己的所有物不敢確認。
2、 "逗"孩子
有些家長會逗孩子把食物分享給大家吃,觀察孩子在非常糾結的情況下分享出來,卻又說:"我不吃了,你吃吧",這樣的行為只會耽誤孩子,給孩子一個錯誤的信息,讓孩子很迷惑,而且會處在被拒絕的失望中,甚至可能會把這種不快樂的情緒和分享結合起來,這樣,孩子會認為分享是不快樂的,也就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東西了。
總之,孩子的這種行為并不是所謂的"自私自利",這只是孩子自然發育生長中必經的階段,父母不要為此過度擔憂,或者強行掰正,要順應孩子的成長,科學引導就可以了。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