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179~1841)是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號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38歲考取進士,前后在內閣中書做了20年無關緊要的下級官吏。由于敢于揭露時弊,不斷遭到權貴的排擠和打擊,于是決計辭官南歸,在丹陽云陽書院擔任講席,直至猝然離世。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親叫龔麗正,是做官的,也有學問,有文字方面的著作;他的母親叫段馴,是清代文字音韻訓詁學家段玉裁之女,也有文字方面的著作。
下面講一個龔自珍幼年的故事:
龔自珍的啟蒙教育,是由母親段馴進行的。后人考證,段馴對兒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而來自清代人的,主要(不是全部)有三位文學大家:一位是吳偉業(1609~1672年),字駿公,號梅村。康熙皇帝就特別喜歡讀吳梅村的作品。一位是方舟(1665~1701年),字百川,安徽桐城人。段馴教孩子學方舟的作品,除了自己的偏愛,恐怕還有原因:方舟善于作八股文,效仿他的文章,有利于孩子參加科舉考試;另外,方舟的文章寫得形象,有可感性,小孩也喜歡讀,容易接受。最后一位是宋大樽(1746~1804年),字左彝,號茗香,杭州人。他的人生樂趣就是“三書”:讀書、藏書、著書。
這三位先生的詩文,對龔自珍的思想與寫作,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吳偉業的詩,是母親一句一句讀給他聽的,更是他一生難以忘懷的。這3位先生的詩文可以說就是龔自珍童年的精神乳汁。龔自珍曾寫詩表示了他對三位先生的崇敬。
我們先解釋幾個詞語:1.九州:指當時的中國。2.生氣:充滿生命氣息的環境。3.恃(shì):依靠。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毫無生氣。5. 究:畢竟。6.勸:這里可以理解為奉勸,也可以理解為激勵,似乎不該理解為勸說或規勸。7. 天公:字面上指上天,也許另有所指。8.拘:局限,限制。
然后,用白話文試著翻譯這首詩:
中國要想充滿生命氣息,那就要靠滾滾的風雨與驚雷。
現在這種萬馬無聲的環境,總是令人感到無比的悲哀。
我希望上天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種規格去選用治國的人才。
最后,賞析這首詩:
己亥這年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這年龔自珍辭官,由北京回杭州,后來又北上去接他的家屬。他在南北往返途中,觸景生情,不停地寫詩,共寫了315首,都是七言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這些詩記載了當時的各種見聞與感想,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的社會,抒發自己的追求與苦悶,反映了詩人關懷民族與國家命運的愛國情懷。我們選的就是其中的這首,是他路過鎮江時,應道士請求而寫的祭神詩。作者借此機會,表現他對清代壓抑、束縛人才現實的不滿,希望出現能夠破格選用人才的局面。下面就來看看詩人是怎樣通過他的詩來傾吐心聲的。
1.恰當而形象的比喻。
“九州生氣恃風雷”中的“風雷”表面上指風神與雷神,因為是為道士而寫詩。詩人借此比喻社會上大變化或大動蕩。全句告訴讀者,這個社會要想生氣勃勃,充滿生命的氣息,必須依靠一場大的變革。用“風雷”這樣的詞比喻社會大變化、大革命的詩句很多。比如,魯迅先生所寫《無題》一詩中,就有“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句子;毛澤東所寫《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詩中,就有“一從大地起風雷”的句子。其中的“驚雷”“風雷”,都是比喻轟轟烈烈的革命形勢的。所以,用風雷比喻大變革或大革命的形勢最恰當:無論從聲音上看,還是從范圍上看,還是從猛烈的程度上看,還是從風雷過后出現的藍天紅日上看,都十分恰當而形象。
“萬馬齊喑究可哀”中的“萬馬齊喑”也是比喻。是指在清朝統治下,所有的人都噤若寒蟬,誰也不敢吭聲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馬的天性是要鳴叫,要奔跑的,而現在成千上萬的馬都不敢鳴叫,也不敢奔跑,這是怎樣的一種痛苦呀!人的天性是要自由的,而現在不要說百姓,就連當官的都不敢說句真話,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呀!
那么,怎樣打破這種局面呢?靠現在的這幫貪官污吏,靠現在這種溜須拍馬的風氣,是絕對不行的;必須來一場暴風驟雨,來一次天翻地覆的變革。只有這樣,才能變“萬馬齊喑”的悲哀為萬馬齊鳴的歡樂。
至于龔自珍所向往的變革具體指什么,不要說別人,恐怕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2.用“呼告”的修辭手法呼喚“天公”,呼喚變革。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边@兩句詩,是詩人對社會變革所寄的希望與所繪的藍圖。
他的希望是“天公重抖擻”,他的藍圖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文中的“天公”,表面上看,是指玉皇。詩人在這首詩的末尾,自注道:“過鎮江,見賽玉皇及風神、雷神者,禱祠無數,道士乞撰青詞。”青詞就是符箓(lù),是祭神的詩句、圖畫等。這說明,這首詩那時是當作“青詞”獻給神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的聰明與智慧:他是借“道士乞撰青詞”之機,表達自己心中積久而又難言的思想感情的。
那么,詩人心中的“天公”究竟指什么?有人說,“天公”是指皇上,說他是給皇帝提意見的。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封建社會里的官員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總是寄希望于皇上的。
但,這樣下結論未免絕對!因為像龔自珍這樣有抱負、有才能的人,恐怕不會不知道他的不受重用與遭受打擊,是與皇上有關的。更何況,龔自珍所處的時代,是清政府腐朽無能的時代,是內憂外患嚴重的時代,是列強亡我中華之心不死的時代;也是中國有識之士睜眼看世界的時代。比如林則徐等人,就處在這個時代;而且,林則徐的禁止鴉片的主張,龔自珍是極力支持的。
所以,龔自珍筆下的“天公”除了絕不是玉皇外,恐怕也未必是皇上。那么,究竟是誰呢?這里冒昧猜測一下,可能是指的“老天”:老天啊,你快想想辦法,拯救拯救這個破碎的國家吧!也可能指的是他心中的某個英雄。
那么,如果這樣的英雄真的出現了,應該怎么辦呢?龔自珍為英雄繪制了一幅藍圖,那就是萬馬奔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壯麗圖景。
當這樣的局面形成之后,龔自珍心目中的英雄才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
總之,從全詩來看,詩人高瞻遠矚,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他美好的追求與向往,他熱情地期待杰出人才的涌現,期待變革形勢的到來!這一切都說明詩人有著濃烈的愛國情懷,他期待國家能夠一掃當前“萬馬齊喑”的局面,出現一個煥然一新、朝氣蓬勃的未來。你看,詩人正在大聲呼喊:天啊,請讓暴風雨快一些來吧!讓這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這首詩所以能夠膾炙人口,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它所具有的這種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吧?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