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成語,幾千年的文化為我們積淀下了無數成語。但是現在的我們在用成語時,很多都已經不是原本的意思或者字面理解的意思了,這就導致成語常被用的意思和我們自己所理解的意思產生偏差,這就令人十分疑惑,不知道該用哪個好。
卷帙浩繁的中華傳統文化
我們常用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往往會給我們帶來許多迷惑,來看下面這兩個例子:
有一次,某電視臺報道打擊偽劣產品,主持人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造假者多狡猾,只要我們嚴格管理市場秩序,加大執法力度,便一定能讓他們沒有立足之地。"這里說的是"魔高一丈"。
另一次還是這個電視臺,講的是一起販毒案件,節目的最后,主持人慷慨激昂地說:"販毒分子再猖狂,也必將在我緝毒人員鑄就的銅墻鐵壁之下撞得頭破血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們終究是不可能得逞的。"不知細心的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里說的又成了"道高一丈"了。
其實兩次主持人想表達的意思都是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但是這兩次中"道"與"魔"的對比關系卻不相同,一次是"魔比道高",一次是"道比魔高"。難道"道"和"魔"都可以代表正義?到底是"道"高還是"魔"高?傻傻分不清楚。
為了弄清這個棘手的問題,我便搜羅了一些資料,看看到底是"道"高還是"魔"高!
追本溯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到底出自哪兒?
要想知道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就要找尋一下它的源頭。《現代漢語詞典》中給出的說法是他出自《西游記》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但是其他地方卻說《初刻拍案驚奇》才是成語的出處。
那這兩本書到底誰先誰后呢?
《初刻拍案驚奇》,也就是《拍案驚奇》的第一部
其實《西游記》準確的成書時間并不是明朝后期,畢竟元末明初就已經出現了《西游記平話》,已經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游記》的情節雛形。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第一部有完整的一百回的《西游記》版本是刊刻于明代萬歷二十年 即1592年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 該版本又稱世德堂本。其中已經基本囊括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內容,當然也包括那句"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
也就是說,《西游記》中出現這個成語最晚是在1592年,還有可能更早,但是由于世德堂本前的版本大多散失,所以具體情況已經無法確定。
世德堂本《西游記》
那么,我們再來看《初刻拍案驚奇》的成書時間。這個就比較清晰了,目前學界普遍認同的說法是它正式成書于明天啟七年,也就是1627年。
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西游記》成書早于《初刻拍案驚奇》,所以成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說法應當是出自《西游記》。
但是從字典中我們只能看到它出自"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僅憑這些仍然無法理解成語的具體意思,所以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到具體的故事中。
那么,這《西游記》第50回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且先來看一段原文:
老魔王唏唏冷笑道:"那猴不要無禮!看手段!"即忙袖中取出一個亮灼灼白森森的圈子來,望空拋起,叫聲"著!"唿喇一下,把金箍棒收做一條,套將去了。弄得孫大圣赤手空拳,翻筋斗逃了性命。那妖魔得勝回歸洞,行者朦朧失主張,這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
《西游記》中孫悟空大戰犀牛精
原來,這一回講的師徒四人遇到犀牛精的故事。孫悟空去化齋之前講師徒三人保護在圈內,但是豬八戒抱怨此地不能避冷,便挑唆師父前往孫悟空千叮萬囑不能去的豪華樓臺房舍,唐僧不加思考也便就遂了豬八戒。到了那樓臺,豬八戒見里面沒人還偷拿了里面的三件納錦背心。唐僧讓他還回他還不聽,最終三人一起落入妖精手中脫不得身。
知道了這個故事背景,我們就可以來探究一下成語的意義了。
意義演化:佛道修行用語竟變成了儒家修身之學?
如果我們將《西游記》中這個成語的意義解釋為正義將戰勝邪惡,當然是不妥的,因為這里的唐僧師徒是失敗的一方。若將其解釋為"妖怪所代表的邪惡力量戰勝了唐僧師徒的正義力量",似乎又有些道理。
但是仔細思考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說法同樣站不住腳。唐僧師徒是自己前往妖怪的洞穴的,而非在雙方力量對比之中弱于妖怪的處境下失敗的,所以并不能理解為妖怪的力量強于唐僧師徒的力量。那這兩種常用的意思都不對,又該作何解釋呢?
誘惑唐僧師徒的豪華房屋
仔細翻看詞典可以知道,這一成語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即"原為佛教語,告誡修行者警惕外界誘惑。謂正氣難以修得,而邪氣容易高過正氣。"這一含義倒是有些合理,豬八戒想要避冷取暖,這是外界的誘惑以及內心的貪念,他們沒有敵得過誘惑而前往妖怪洞穴。豬八戒見四下無人便偷取了別人的衣物,這更是一種誘惑,他們沒有抵抗住這些誘惑,最終落入了圈套,也是合理的。
也正因此,詩中"道高一尺魔高丈"的后面緊接著的才會是"性亂情昏錯認家",是因為師徒的"性亂情昏"才導致"沾染了邪氣"。
這樣來看,原初這一成語講的并非是正義邪惡誰戰勝誰的問題,而是一門修身的學問?
答案是肯定的,一些道教、佛教和理學的典籍中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假設。
道教早期的典籍《性命圭旨》中記載:
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定之時,或聞種種善惡之聲,或現種種達順之境,總是魔障,不可著他。又須反觀一身,四大皆是假,合如夢如幻,全體非真,但正此心,魔自消減。
《性命圭旨》中的相關記載
可見這一成語在道教中是對修行之人的告誡之語,即心中的種種雜念都是"魔障",只有保持"正心"才能消除"魔障",取得進步。
此外,道教中還有"魔考"的說法,即當修道之人要進步一尺的時候,將會有一丈的天魔來考驗他,唯有通過了此等考驗才能取得道行的進步。
這一道理放在我們生活中也比較容易理解,有的時候我們會在某一件事情上陷入瓶頸期,要想進步一點點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此時我們更要沉下心來,面對挑戰、克服挑戰,才能突破瓶頸,獲得進步。
除了道教,佛教和儒家的理學也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清代后期的一部博物之書《書隱叢說》中有一條關于"內魔外魔"的記載:
釋氏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家云"丹將成魔輒敗之",夫道與丹即理也,魔即欲也,人心欲多而理少,故云然耳。
這里借用佛道之語來闡發理學思想,同樣是在說,"魔"就是人心中的欲望,人心總被欲望蒙蔽而少"理",所以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樣是告誡我們要懂得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欲望,也就相當于道教中所說的"魔障"。
《書隱叢說》中有關“內魔外魔”的記載
這里的用法就頗有些講修身的意味了,中國的儒學自古以來就強調修身,這一方面可尊孟子為"祖師爺",他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不知道影響了多少后世文人。后來理學橫空出世,更是宣揚"存天理,滅人欲",強調"君子的完美人格",對士人的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宗教用語闡發出世俗的修身的含義也并不奇怪。
至此我們可以得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是宗教用語,佛教和道教都用,有兩層意思:
- 修行過程中境界越高,進步越難、困難越大,想要有一尺的進步就得克服一丈的困難,大有勸導修行之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意味
- 修行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魔障干擾人的修行,且神出鬼沒,防不勝防,須平心靜氣,潛心修煉方能克服。
后來這兩層意思被后代理學家闡發,變成了教導人們如何修身的學問,即人心中欲望多于"理",只有堅持本心,不被欲望所蒙蔽才能培養出高尚的人格。
修行之人通過“參禪”來平心靜氣
那么,我們現在常用的正義戰勝邪惡的意思去哪了呢?
別著急,繼續往下看。
正義邪惡:到底誰更勝一籌?到底是"道高"還是"魔高"?
在緊接著《西游記》面世的《初刻拍案驚奇》當中也出現了這一成語,《初刻拍案驚奇》是一本故事集,每個故事后面都會有一句定場詩。在第36章的故事"東廊生怠招魔,黑衣盜奸殺生"后面有這樣一句定場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帳。"這里面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意思便是說雙方的手段一個比一個高明。
為什么這么說呢?還是先來看一下故事本身。
這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個名叫張生的秀才要去考科舉,在路邊過夜,看見有一個怪物在吃他的馬和奴仆,便慌忙逃走,經過一個女人引導躲在一個山洞中。正巧碰到一伙兒強盜殺了附近的村民并在此地分贓。不久后,張生便被附近失竊的村民發現,村民們以為他是強盜同伙兒就將其扭送到衙門。
正巧縣官與張生是老相識,張生就將他聽到的強盜分贓細節告訴縣官,最終那伙兒強盜人贓并獲。最后真相大白,原來并沒有什么鬼怪吃人,而是被殺的村民化作冤魂故意將張生引到洞穴讓他保留證據證據為他們報仇雪恨。
《初刻拍案驚奇》當中“張生遇鬼”的故事
這樣說來,此處最終贏得勝利的是無辜的村民,強盜們悄無聲息地殺掉了他們,此乃"道高一尺",村民們化作鬼魂引導張生保留證據最終報仇,此乃"魔高一丈"。
原來最初的"道"與"魔"并沒有嚴格區分誰是正義,誰是邪惡,它所表示的意義只是"強中自有強中手"。周恩來總理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中寫道:"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政協決議、停戰協定和整軍方案的實施,是決不會順利的"。便是這個用法。
照這樣看,我們后來非要認為"道"代表正義,便非要讓他"高一丈",以至于鬧出"道高一丈,魔高一尺"的笑話來,自是認知的成見使然。
結語:運用成語切忌"想當然"
看到這,總算是搞清楚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本是宗教用語,演化到現在,常用的比喻意義有這樣幾個:
- 比喻人到一定境界后取得一點點進步就要克服巨大的苦難。
- 比喻人面對的內外誘惑非常多,要想達成目標或養成好的人格,就要注意克服,不要被欲望蒙蔽。
- 比喻一方的力量高于另一方,強中自有強中手,"魔"并不一定就是"邪惡"。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我們之所以會對這個成語的用法產生疑惑是因為我們固定地以為"道"就是正義,"魔"就是邪惡,正義怎么能弱于邪惡呢?其實這只是一個引申義,沒有固定的所指。只有拋卻成見,從真實的用例入手,往往能對成語的含義有更深刻的理解。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