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療毒“這個故事來源自兩個,其一是《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關云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原來箭頭有藥,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懼耳。”公笑曰:“吾視死如歸,有何懼哉?”佗曰:“當于靜處立一標柱,上釘大環,請君侯將臂穿于環中,以繩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藥敷之,以線縫其口,方可無事。但恐君侯懼耳。”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環?”……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并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關公箭瘡既愈,設席款謝華佗。佗曰:“君侯箭瘡雖治,然須愛護。切勿怒氣傷觸。過百日后,平復如舊矣。”
另一個是《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那么,關羽到底所中何毒?
在古代,古人很早就發現一些有毒的動植物,并從中提取毒素。毒箭最初用于捕獵,以加強對大型野獸的殺傷力。同樣,在戰場上使用毒箭亦能增加己方勝率,于是毒箭便出現在戰場上。
《三國志》并沒有記載關羽所中何毒,然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則指出,關羽所中之毒叫“烏頭”:“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植物之一,根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之六》:“(烏頭)取汁煎為射罔……草烏頭、射罔,乃至毒之藥。”將烏頭榨汁并熬制成膏狀,名為“射罔”,將“射罔”涂在箭頭上,便制成“烏頭”毒箭。中“烏頭”毒者,輕則神經麻痹、惡心、呼吸困難,重則心律紊亂、心室顫動甚至猝死。
古代毒箭用到的毒物,大多是從植物或動物身上提取的毒素,如蛇毒、蝥毒、蠱毒、烏頭、巴豆等。雖然使用毒箭確實能為敵軍帶來更大的傷害,但事實上,毒箭傷人的成本太高。古代提煉毒素的過程錯綜復雜,花費不菲,另外,古代戰場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出征,戰場上用到的箭矢不可估量,又怎會有那么多的毒用來給箭涂?
當然也不能否認敵軍見對方是關羽而“特別厚待”的可能,不過,在情在理,關羽中的毒很有可能不是“烏頭”,而是“細菌病毒”。
在兩軍對陣時,取之不盡的人類、牲畜的排泄物便成為毒物的替代品。士兵將各種人畜的排泄物往鍋里一倒,然后開大火熬煮至收汁,煮成滾燙濕潤、柔滑黏稠的“糞汁”,人們甚至美其名“金汁”。打仗前,把箭頭浸泡在臭氣熏天的“金汁”中,然后朝敵軍射去。這種原料易得、制作簡單的毒箭,即使敵人只是擦傷,“金汁”所帶有的病菌亦會從傷處乘虛而入,造成傷口感染。如果不及時醫治,人基本上九死一生。
所以,關羽所中的毒箭,很有可能是“糞箭”,三國時期里中“糞箭”的名將估計亦并非關羽一人,曹魏的張郃應該也身受其害,甚至命喪黃泉。《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張郃只是被箭矢射中右膝便死去,當中很有可能是中了“糞箭”,因細菌感染而一命嗚呼。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