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 [1-2] 。中國古代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名相。
公元前7世紀中葉,東方的齊國在管仲的領導下推行全面改革,使國內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大增,最終取代了鄭國的霸主地位,并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名夷吾,字仲,穎上(穎水之濱)人。早年貧困,后在齊國王室公子糾的手下任職。周莊王十一年(前686),齊國發生內亂,因為管仲涉事太深,齊桓公原想將他處死,但鮑叔牙勸阻他說: “您應不計前仇,重用管仲.”并指出.“只有這樣才能稱霸諸侯。”齊桓公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非但沒有殺死管仲還拜他為相國。管仲任職后,盡心盡力為齊同服務,協助齊桓公在經濟、政治、軍事方面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為了增強國力,管仲著手進行經濟改革。首先他鼓勵農講,大力發展農耕,提倡深耕、均種,利用雨水,不違農時,這樣,齊國土地的開墾量增加,農耕技術也得到提高:為了鼓勵生產者的積極性,管仲又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據土地的好壞肥瘠的等級來定賦貢稅的輕重,改變了西周以來井田制“籍田”那種強迫勞動者生產,無償占有勞動者果實的剝削方式,從而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生產狀況不斷好轉,改變了田間“維莠桀桀”即野草從生的衰敗景象;他還推行“與民分貨”的政策,即將土地上的收獲拿出一部分給生產者,變無償占有為有償占有,使勞動音更積極、更安心地致力于農耕。這些措施實際上是變奴隸制的生產方式為封建制的生產方式,無疑是社會的進步
在獎勵農耕的同時,管仲又大力倡導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大力開采鐵礦。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又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給國家提供了新的財源。另外,他又推行“輕重九府”政策,即按年歲的豐兇和人民的需求來經營貨物。并由官府掌管錢幣的制造。這樣就使齊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成為當時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在經濟改革的同時,管仲又著手內政和軍事方面的改革,加強了自下而上的嚴密的統治機構、中央集權。并通過“寓兵于農”的政策、使兵民合一、軍政合一,訓練出一支牢牢掌握在國君手中的強大軍隊。齊國自身強大后,管仲又幫助齊桓公進一步走向霸主的寶座推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春秋早期,雖然周天子已經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號令諸侯了,但名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影響還很大。齊國想稱霸諸侯,就必須打出維護周天子威信和地位的招牌,才能去號召和聯合諸侯。所謂“攘夷”,即驅逐夷、狄等少數民族的勢力。當時,一方面周天子與其所封的各諸侯之間都存在一種或遠或近的血緣關系,另一方面夷、狄等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也嚴重地威脅了各諸侯國的安全,破壞了各國的社會經濟。因此,“攘夷"便成為中原各國的共同心愿。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的真正目的是在這面人心所向的大旗下,團結各諸侯國、驅逐夷、張勢力,進而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稱霸中原。由于齊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以及在政治上牢牢抓住“尊王攘齊”這面有利的大旗,管仲所設計的稱霸計劃步步得以實施。在實施過程中,管仲在許多關鍵時刻、起著重大的作用,維護了齊國在諸侯中的威信。
周僖王元年(前681 ),齊桓公約宋、魯、陳、蔡、衛、鄭、曹、邾等國三月初一到北杏(今山東省東阿縣附近)開會。但魯未如約參加,齊國就為此發兵伐魯。
魯莊公要求齊退兵,答應在柯地會盟 正當兩國君主在臺上歃血為盟時,魯莊公的隨員曹沫突然揪住齊恒公,以匕首相逼,要求齊桓公答應退還所占的魯國土地,齊恒公迫于威逼答應了曹沫的要求。等到曹沫放下匕首回到自己座位上時,齊桓公見威脅已過,又要反悔,管仲力勸齊恒公要遵守諾言,不要失信于諸侯。齊恒公聽從管仲的勸告,履行前言。此事傳出去以后,諸侯們都稱贊齊恒公重信諾,愿意尊其為盟主。
齊恒公的霸主地位由此確立。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