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在人們的日常中指的是抬運靈柩時兩邊穿過鐵環(huán)的棍子,郭德綱在相聲作品《白事會》中說過一句:“抬杠比打幡掙得多”,這句話也印證了這個說法。那為什么“抬杠”成了胡攪蠻纏、無任何建設性意見的扯皮了呢?
其實“抬杠”一詞是個“混血兒”,它意思的確立是在清朝,是蒙古文華與漢文華的結(jié)合體。在蒙古也有傳統(tǒng)意義的“抬杠”,不過他們抬的是活人,場合則是元宵節(jié)的慶典上。這一天,會由一些身強力壯的人抬著一個小丑打扮的人穿梭與人群之中,人群中會有一些人向“小丑”提出一些調(diào)轉(zhuǎn)古怪的問題,或者是對罵比賽,所以蒙古人的元宵節(jié)也被稱為“抬杠節(jié)”。蒙人入關之后,“抬杠”一詞也由北京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巨能杠
當然,“抬杠”這種做法不僅是限于清時,我國古代的兩軍交戰(zhàn)之初,會派人進行禮儀式的罵戰(zhàn),以挫敗對方士氣,就可以看作是一場“抬杠”。《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罵死王朗就可以視為一例。
但要說“抬杠”的繼承和發(fā)揚,還是要說我們親愛的臺灣同胞。“臺灣口水”想必大家都有耳聞,政壇上連出身、種族、性別等個人無法改變的因素都可以成為攻擊的武器,只要加上一句“愛臺灣”的前綴就可以免責,這也是對文明社會下限的一次次刷新和創(chuàng)造。臺灣首部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曾經(jīng)感慨:“每天吵來罵去的,讓我感覺政治人物的口水比南勢溪水還要臟濁”。
“抬杠”一行為在世界的各地都是存在的,比如美國黑人的饒舌rap,16世紀歐洲《斯堪底亞臟話韻文敘事詩》,莎士比亞在《馴悍記》中對潑婦罵街的細致描寫。
最后用河南和山西人的“對罵”來說明:山西人開玩笑說:你們河南好啊,山吧還是平頂?shù)模?span id="jfnzv1tfrjr"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296016">平頂山);開個店吧還是接待馬的(駐馬店);娶個媳婦吧還是開封過的(開封);交個女友吧還是濟源(妓院)的;找個女婿吧還商丘(傷球)了;生個孩吧還是難養(yǎng)(南陽)的。
河南人則說:那你們山西好?有個媽吧,還是后媽(侯馬); 養(yǎng)只羊吧,還是瘦羊(壽陽); 捉條魚還盡是魚刺(榆次); 碰到事吧,都是煩事(繁峙); 有個病吧,還得長治; 買點東西還得進城(晉城); 想出趟門吧,還太遠(太原); 考個試吧,還是零分(臨汾)。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wǎng)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