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
賈誼常被看作中國歷史上懷才不遇、壯志未酬、英年早逝的代表。
湖南長沙 賈誼故居
賈誼,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68年,洛陽人。西漢初著名政論家、文學家。其政論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等。其辭賦文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開漢賦發展之先河,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賈誼所有作品中,公認最為著名影響最大者非《過秦論》莫屬,為中學必背篇目。
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能詩善文為郡人所稱道。河南郡守吳公聞其名將其招至門下,對他非常器重。在賈誼輔佐下,河南郡治理有方,社會保持安定,農業生產得以發展,績效考評天下第一。
漢文帝登基,擢升河南郡守為廷尉,吳公順勢舉薦賈誼。文帝乃征召賈誼入京,委以博士之職。自此,賈誼得以進入朝廷中樞,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賈誼時年二十一歲,在所有博士中年紀最輕。出任博士期間,每逢皇帝有什么問題讓大家討論時,賈誼皆對答如流,且見解精辟,獲得同儕的一致贊許。漢文帝非常欣賞他的才干,破格提拔重用,一年之內便升至太中大夫。
從此,賈誼便擁有了單獨為皇帝出謀劃策的權力和機會。賈誼不斷為漢文帝提出各種合理化建議。
文帝二年,即公元前178年,鑒于當時“背本趨末”(即棄農經商)、“淫侈之風,日日以長”等現象日益嚴重,賈誼上《論積貯疏》。
賈誼在文中提出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主張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貯備,預防饑荒。與后來偉人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政策是一致的,也由此可見賈誼之才干。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貯備,自己的碗里裝自己的糧,在當今俄烏沖突多國糧食危機凸顯的背景下,尤具重大戰略價值極具重大戰略意義。畢竟,民以食為天啊!
鑒于賈誼的突出才干和優秀表現,漢文帝準備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但賈誼少年英才,年紀輕輕即進入朝廷決策中樞,深得皇帝賞識重用,“寵命優渥”,現在又要進一步提拔行將位列公卿,那些以周勃和灌嬰為代表的老臣功臣們不免心存嫉妒。另外,這樣發展下去,賈誼的權力和話語權必將隨之擴大,自己的權利和發言權將受到損害。于是,這幫人紛紛構陷賈誼,說他“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真的有什么罪嗎?“莫須有”也。也真可謂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呀!
漢文帝遂逐漸疏遠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文帝四年,賈誼二十四歲,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之為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自己深感歉疚,最終抑郁而亡,享年僅三十三歲。
屈原賈誼均屬具治國安邦之大才懷忠君報國之壯志而又懷才不遇之典型,司馬遷有感于自身坎坷經歷悲慘遭遇,對二人寄予深深的同情,為二人作傳,并將兩傳合為一篇,就是《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后世也因此稱賈誼為賈生。
李商隱也對賈誼的遭遇憤憤不平,乃寫七絕一首,后世流傳。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
李商隱將賈誼懷才不遇抑郁而亡的責任歸咎于漢文帝,并借此詩尖銳地指出,統治者是不可能真正重視人才并讓他們在政治上發揮作用的。漢文帝與漢景帝共同開創“文景之治”之盛世,在歷史上號稱有道明君,尚且令才子賢臣賈誼落得個這般結局,更勿論其他平庸的君主了。
不過寫過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東坡先生并不這么認為。
蘇軾亦有感于賈誼的遭遇,他有話要講,猶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乃作《賈誼論》。不過人家的看法與眾不同,細讀之下,又覺得很有道理。
蘇軾在文中指出:
“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
那么,蘇軾以為賈誼怎么做才合適呢?
“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
一言以蔽之,蘇軾認為賈誼懷才不遇的根本原因是:
“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東坡先生還有一句話,觀點與此相似。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偉人亦有詩云:
《七絕?賈誼》
賈生才調世無倫,
哭泣情懷吊屈文。
梁王墜馬尋常事,
何用哀傷付一生。
偉人為歷史人物寫詩不多,但對賈誼因惜其才干哀其不幸憐其遭遇嘆其早逝,兩度為其賦詩,除上面七絕外,還有一首七律。
賈誼井(長懷井)
《七律?詠賈誼》
少年倜儻廊廟才,
壯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
膽照華國樹千臺。
雄英無計傾圣主,
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長沙傅,
空白汨羅步塵埃。
“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據《后漢書?梁鴻傳》記載:“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肅宗聞而非之,求之不得。乃易姓運期,名耀,字侯光,與妻子居齊魯之間。”
梁鴻后來東出函谷關,路過京師洛陽,寫了一首《五噫之歌》,詩曰:“登上那北邙山啊,噫!環顧整個京城啊,噫!宮殿高大壯麗啊,噫!人民辛勤勞作啊,噫!苦累遙遙無期啊,噫!”漢章帝劉炟聽聞后很討厭梁鴻,派人搜捕他,結果沒有抓到。梁鴻受驚之余,急忙改姓為“運期”,取名為“耀”,取字為“侯光”,和妻子隱居于齊魯之間。
“竄”在這里意思是:使…躲藏(逃避)。“海曲”從詞義上講,是(天涯)海角的意思,指沿海偏僻的地方。文中的“海曲”,就是今山東日照一帶。
肅宗,即漢章帝劉炟,漢明帝之子,在位期間,社會民生尚稱安定,生產有所發展。后世史家將其與明帝統治時期并稱為“漢章之治”。
“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的本意是:梁鴻被迫逃到齊魯之間海濱之地,難道他所處的不是政治清明的時代嗎?更深的寓意則是:即便是在圣明君主的統治之下,賢能之士也難免會遭遇不幸。
梁鴻,東漢名士,博覽群書,家境貧窮,崇尚氣節。他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件事,是他與妻子互相尊重相敬如賓的一段小故事,后世稱之為“舉案齊眉”。
據《后漢書?梁鴻傳》記載:
“后至吳,依大家皋伯通,居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梁鴻后來離開了齊魯之地(即海曲,今山東日照一帶),到了吳地(即江蘇無錫一帶),依附于世家大族皋伯通,住在廂房,給人家做雇工舂米為生。每當收工回來,妻子就準備好食物,從不敢在梁鴻面前抬頭仰視,把盛食物的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
這就是“舉案齊眉”這個成語典故的來歷。今用來形容夫妻兩人和睦相處、互相尊重,常與“相敬如賓”(也是一個成語典故)一詞連用。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