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五歲的娃,因為開始學拼音筆畫還有作業,也每天嚷著說“過得沒意思,因為還得上學寫作業”,這么小的孩子如此說法,聽起來好笑,細想卻覺得悲哀。
孩子的學生生涯一二十年,是很漫長的。作為老師或者家長,如果能挖出孩子不愿意上學的深層原因,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給予幫助,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
為什么孩子不喜歡上學?心理學家給出解決辦法,可以讓學生愛上學習。
大腦不愿思考,而學生總要接收新東西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威林厄姆在其著述《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中說,我們的大腦其實是為了避免思考而存在的,但學生在學校里總要接收新知識,通過思考將其掌握內化,這個過程對大腦來說極其痛苦,因為中間有很多概念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圍。這就是孩子不愿意上學的根本原因。
解決方法不是沒有。一方面是盡量讓需要思考的東西變成記憶性東西,這樣大腦就可以無感調用,仿佛一個人走慣了那條路,只管“無腦”地順著路走下去就可以了。
想要達到這點,老師要做到的是,在課堂上提問的問題盡量兼顧學生們的背景知識,這樣孩子們通過稍稍費力的思索就能獲得答案,從而得到成就感,增加學習興趣。
家長能做的,是在課后增大孩子的閱讀面,從孩子的興趣入手,讓孩子廣泛接觸關于人文、科技、地理、數理化等各學科知識和名人軼事,拓寬孩子的背景知識。
具備足夠廣的背景知識,能夠擴寬孩子的詞匯量,填補課堂上一些概念留下的邏輯空白,同時也能將相關要點串聯起來,對一些模棱兩可的句子也會理解得更深,從而增強理解能力。
多練習:需要“自動化”的過程得多練習,可以讓思考變得更容易
大腦的思考模式猶如一個人學開車的過程。初學開車,這個人需要盯著儀表盤、兩邊的后視鏡還有腳下的油門和剎車,往往手忙腳亂,但經過一年半載的實踐,開起車來就游刃有余。為什么,是因為通過練習,讓大腦將開車的一些步驟“自動化”了,遇到轉彎或變道等情況,不需要再努力思考就能自動做出反應。
也就是說,通過多練習能讓低層次的思考變得像喝水一樣簡單,這樣才能使大腦專注于高層次思考。放在學生身上,就要多練習。通過題海戰術增強自己對題型的理解掌握,慢慢掌握一些解題“套路”,讓大腦將精力放在更高級的推理和判斷上。
練習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分散練習時間,別讓大腦產生厭倦。比如番茄工作法,每二十五分鐘專注學習,再花五分鐘短暫休息,就能讓大腦活力滿滿。
一種是分散練習環境,擺脫枯燥模式,讓練習更有趣。比如讓孩子記英文單詞,除了干巴巴地背詞匯表外,還可以寫單詞小標簽貼在家里相應的家具家電上、讀一些有趣的英文書、和孩子一起進行英文對話等,方式有趣又多樣了,孩子自然喜歡,也不會那么排斥學習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