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社會的要求下,我們不但要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要給孩子好的家庭環境,還要給孩子好的教育。
孩子懶惰,旁觀者:”一定是你們父母太勤快了,舍不得給孩子干活。”
孩子拖拉,老人:”你們夫妻倆墨跡,孩子也跟著墨跡拖拉。”
孩子膽小內向,陌生人:”一定是你們帶孩子出去玩得太少了,得多出去!”
曾經,孩子懶惰、拖拉、膽小內向,那都是孩子的問題,如今,都是父母的問題。雖然很不想承認這一點,但不可否認,家庭教育差距拉開的同時,孩子的性格等,也會被拉開。
但是,孩子出現部分”性格缺陷”的時候,還真不一定是父母用三言兩語就能夠去解決的。很多時候,父母想要改變孩子,換來的,便是”家庭大戰”。
開心果媽媽作為一個過來人告訴你們,其實,用三個心理學規律,就可以改變孩子了!
心理學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什么是羅森塔爾效應?
羅生塔爾,其實是一個人,一位心理學家,他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一所小學對學生進行了挑選,而后將這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方,并要求校方保密,避免影響實驗正確性。
8個月后,名單上的這些學生,不但成績進步了不少,而且性格相對以往,也顯得更為活潑開朗自信了!難道,羅森塔爾就這么厲害,能夠一下子挑選出優秀的孩子?
其實,這個名單只是隨機挑選的。真正改變他們的,是老師對他們的教育態度——鼓勵。
家庭教育該如何應用”羅森塔爾效應”?
說白了,家長就是要給孩子鼓勵,還要正確鼓勵。
之前,對2歲多的開心果進行英語啟蒙,小家伙就是不愿意好好開口,還扔書。老母親真的很頭大,畢竟買的這套啟蒙裝備,都快上千了!也實在不想浪費開心果還不錯的語言天賦。
然后,在開心果勉為其難冒出一個單詞之后,開心果媽媽開始了”彩虹屁”:”哇,讀得真棒!”、”這么長的句子,你都能一口氣說完啊!”、”你今天又進步了!”
即便很多鼓勵的話很違心,但是絲毫不妨礙孩子信以為真,聽得開心。開心,就是孩子的動力,什么懶惰啊,拖拉,膽小啊,逐漸的,就不見了。
心理學規律二:超限效應
什么是”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曾經有一次聽演講的經歷,一開始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他想多捐贈點。
過了一會兒,牧師還在講,他開始不耐煩,決定少捐贈。
再過一會兒,牧師還在繼續講,他決定不捐贈了。
最后,等演講結束,馬克吐溫不但沒有捐贈,還拿走了一點錢。
人在被同一種刺激,刺激過多、過強的情況下,便會開始產生厭煩的情緒,也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家庭教育中如何應用”超限效應”?
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喋喋不休”了。毫不夸張的說,有些孩子都能夠背出家長的那些話了。但在這種”喋喋不休”下,孩子已經免疫,甚至”耳聾”。
開心果每次刷牙,奶奶都會說:”不好好刷牙,沒有零食吃啊!”然后就是你追我趕地刷牙,警告的話說了無數遍。牙有沒有刷好不知道,反正開心果是沒當回事兒,最后奶奶還是給拿了零食。
開心果媽媽得知后,趕緊插手,帶著開心果刷牙。同樣的警告,不刷牙沒有零食吃,只說一遍。而后便是一直到正餐時間。
中間開心果哭鬧著要吃零食,那是沒有的。一次之后,每次刷牙都開始乖乖巧巧的。
教育孩子,想要避開”超限效應”,家長要記得:話說一遍+言出必行,就夠了。
心理學規律三:霍桑效應
什么是”霍桑效應”?
美國有個莫桑工廠,工廠管理者發現,無論給工人多好的福利,工人們的生產效率都不高。找不到問題所在,便找來了心理學家。
而后心理學家給了一個建議:傾聽工人們的聲音、建議。而后,管理者照做,生產效率便上來了。
一個人的情感得到重視,情緒能夠得到宣泄,那么人就更容易改變自己的行為,這便是”莫桑效應”。
家庭教育如何應用”莫桑效應”?
開心果其實是一個挺慢熱、挺膽小的孩子,出門在外,和陌生孩子的交往會比較遲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開心果已經2歲半。家人都說,是開心果出去玩得少,其實并不是。
而后,開心果媽媽便用”莫桑效應”,去關注孩子、傾聽孩子的聲音。
無論和果爸多忙,我們都關注開心果每天做了什么,然后引導她和我們分享。在游戲中,看到他做出來的玩具等,我們會夸贊。在她對我們有需求的時候,無論手上在忙什么,都會放下手中的東西,趕到她那里去參與她的話題。
整個過程,我們不但在行為上充滿愛,在言語中,也充滿了愛,讓開心果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
逐漸的,開心果變得更加開朗了,她會主動和小朋友玩,還會夸別的小朋友,連老師都來咨詢我們,開心果為什么轉變這么大。
開心果媽媽寄語
孩子的成長之路,是漫長的。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急不得。但是在改變教育方式這條路上,我們卻需要很著急。
每天的付出,或許很多,收獲或許只能看到一點點,甚至看不到。但是,某一天忽然回首,家長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孩子真的不一樣了,變得越來越好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