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已經到來,各種熊孩糗事接二連三的上演。有幼兒園孩子因為老師不讓親而拒絕上學的,有裝病逃學不成用玻璃割傷自己的,也有因為被逼上學而離家出走的。逃學的問題,可以說是全球老大難問題,不過,要論“花式逃學”哪家強?英國利蘭找熊娃,為了不上學,英國利蘭市5個熊孩子竟放火把學校給燒了。拯救知更鳥認為,讓孩子從對校園充滿憧憬變成對學校的恐懼,厭學是罪魁禍首。
有趣的是,這幾天,國內某問答平臺上出現了一個火爆的提問和海量腦洞大開的回答。有人問:“怎么放火少學校?”大有躍躍欲試之嫌。
01
厭學孩子千千萬,二年級五年級最不安
沒錯,孩子對學校的厭惡已成為普遍現象。《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9期發布了一篇調研報告,該報告對5省17所鄉村小學的5600為學生進行行為數據采集和面對面測試。報告顯示:
- 存在重度厭學情緒或行為(拒絕上學傾向)的學生占27.4%;
- 存在一定程度厭學情緒(愿意來學校,但不喜歡讀書)的學生占37.2%;
- 不存在厭學情緒或行為的學生占35.4%。
另一個信息值得深思:一年級學生最不容易出現厭學傾向,二年級和五年級厭學的重災區。占總厭學孩子人數的60%以上。
從調查結果來看,64.6%的學生有一定程度的厭學情緒和行為,占比超過6成,且重度厭學孩子的比例相當之高。這還是9年前的調查報告,拯救知更鳥想翻閱近3年的調研數據,遺憾的是,始終沒有找到近幾年的報告。
如今的小學,厭學孩子比例會比2010年低么?我認為不會更低。雖然現在的小學已經完全禁止體罰等措施,但教學方式并未產生根本性的變化,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已經被驗證為厭學原因之一。
想一想,孩子們閱讀課外書是不是更加積極?不說孩子們,回憶一下我們讀書那會兒,讀起課外書來是不是也津津有味?課外書真的比課本有趣么?未必。孩子們更喜愛課外書,是因為課外書不用考試。
那么,為什么是二年級的孩子和五年級的孩子,厭學程度最深,比例最大呢?
二年級的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孩子在上學之前,對校園充滿幻想,讀一年級一年后,繁重的作業壓力,考試壓力以及一些無良老師對孩子進行攀比和打擊。孩子們產生極強的落差感,對校園的美好憧憬破滅了。
知名主持人白巖松在哈工大做過一次題為《書讀久了,總會信點什么》演講。白巖松老師在演講中講述了自己孩子上小學的經歷。他說:
事實上,上小學的頭兩年上不上名校都一樣,因為頭兩年大部分學校的教學水平是一樣的,不存在本質的區別。我的孩子上小學的時候,選擇了一所很一般的學校,距離我們家只有150米。每天他能比其他擇校的孩子多睡40分鐘,而且更為慶幸的是他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好的老師善于培養孩子的自信,激發孩子對學習的樂趣,這對孩子一生受益。
厭學的另一個重災區是五年級的孩子們,這個階段厭學原因錯綜復雜。常見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 年紀在10歲到12歲之間,是前青春期躁動階段,叛逆造成厭學情緒;
- 對理想或家人期望有了判斷能力,認為自己達不到目標而自棄;
- 開始沖刺升學考試,學習壓力驟增,適應過程得不到引導;
- 學科設置上,五年級是從基礎知識學習進入綜合應用學習階段,難度段位飆升。
02
是誰毀掉了孩子心中“美好校園”的憧憬?
誰毀掉了孩子心中“快樂美好校園”的憧憬?這是個充滿悖論的問題。誰也沒有去毀滅它,但誰都成了推倒這道墻壁的“眾人”之一。
要說是競爭過重的教學模式讓孩子上學成為一件痛苦的事情,有一定道理。但是歐美國家教學模式很輕松,考試壓力不大,然而厭學問題同樣嚴峻。所以將原因歸咎于教學模式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沉重的作業任務,練習題任務,考試任務是不是破壞孩子憧憬的罪魁禍首呢?嫌疑很大。但有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考慮,即:鄉村小學作業和習題壓力比城市學校要少很多,而鄉村小學厭學比例并不比城市低。
這個謎一樣問題,恐怕已經困擾教育者們很長一段時間了。是誰毀掉了孩子對美好校園的憧憬?拯救知更鳥認為解這道題,還是要回歸到人身上。
在三味書屋課桌上刻了“早”字的魯迅先生,他厭學么?怎么可能不厭呢?誰不希望每天睡到自然醒?誰不希望自己永遠活在百草園里?誰不希望父母永遠沒有嘮叨,老師的戒尺遠離自己?
客觀的環境和條件是極難改變的,把三味書屋辦成百草園的樣子是不可能的。而讓孩子像魯迅一樣在枯燥的校園里找到新的樂趣卻不難。讓孩子保持對美好校園的憧憬,歸根到底是引導和幫助孩子處理好人的關系。
03
這幾個關系處理好,孩子讀書煩惱少
許多家長希望通過改變外部環境的辦法來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一位當老師的朋友曾分享過有趣的事情:一位經濟條件很好的家長從孩子幼兒園的時候就不斷給他換學校,一年換一次,大有“孟母三遷”的架勢。孩子幼兒園第三年的時候,他們已經跑到一所距離住處十多公里外的學校。每天孩子坐車上學還能睡個回籠覺。
但現在他們發現,孩子有一定程度的社交心理障礙。新班級里的其他同學都是相處了幾年的熟人,自己的孩子不斷去適應新環境,交朋友交得累覺不愛。孟母三遷適得其反,孩子還越來越厭學。
兒童心理學之父普萊爾認為:影響孩子興趣和習慣養成的環境因素,有客觀的環境,也有主觀的環境。主觀環境占主導地位,是最具可控性的。主觀環境即“與孩子相關聯的橫向與縱向干系人的關系”。
拯救知更鳥認為處理好這些關系,可減輕孩子厭學情緒的產生:
親子關系:優秀的父母往往能合時宜的轉變角色。在學習面前,父母是規矩的創立者,踐行者,引導者和堅守者。一邊逼著孩子學習,一邊卻自己抱著手機玩游戲,還有天理么?
導學關系:教育學上把班主任或指導員和孩子的關系稱為導學關系。但目前絕大多數導學關系是無效的,不正常的。不是班主任濫用導學關系來布置各種任務和作業,就是家長奉承過度,破壞了導學關系的純粹性。真正的導學關系,是導師幫助家長挖掘孩子潛力,因地制宜的提出啟蒙或培養建議的。
師生關系:尊重與被尊重的關系,信任與被信任的關系,鼓勵自信或打擊自信的關系。這個關系顯然是目前孩子關系的硬傷,孩子最需要父母來幫助處理這層關系。
伙伴關系:應對霸凌的方法與勇氣、判斷朋友品質的能力(諍友與損友)、鼓勵孩子尋找榜樣,學習榜樣的技巧。
權威與個體關系:校園里什么是權威呢?老師,班主任,學校領導,學校制度等等。權威都是正確的么?不見得。權威和孩子個體特征有沖突的時候,父母能不能堅持站在孩子一邊,為孩子爭取更合理,更有利的權益?
教孩子和雕刻藝術品一樣,一定不要閉門造車。
最后,問題來了。積極的解決好干系人的問題,就可以徹底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了么?不,孩子教育上的任何問題,都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深層次的引導,多問問身邊有經驗的朋友,在溝通交流中積累經驗。教孩子和雕刻藝術品一樣,一定不要閉門造車。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