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不想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太多的父母為此焦慮、無奈、痛苦甚至憤怒:“為什么我的孩子會這樣!我該怎么辦?”
不想上學的孩子普遍都宅在家里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對任何東西都喪失了興趣,嚴重依賴電子產品,而且易怒、情緒失控甚至頻繁自殘。
面對這樣的孩子,再強勢的父母都會驚恐慌亂,不知所措,整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說錯一句話就會引起孩子的情緒失控。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不想上學是因為迷戀網絡游戲、追星、懶惰不求上進,于是會采取斷網、沒收電子產品、耐著性子講道理的方式,以求孩子“變好”,期望孩子去上學,但收效甚微,從而加劇了焦慮和恐慌。
其實,孩子并不是“變壞”了,而是“生病”了。
給大家看一個恐怖的數據:
據國家衛健委顯示,我國約有3000萬17歲以下青少年受到情緒壓抑和行為障礙困擾。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7.4%。也就是說,每5個孩子中,可能就有1個存在抑郁癥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于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孩子不想去上學,十有八九受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困擾,并非矯情和墮落,往往和父母不當的養育方式息息相關。
因為父母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主要對象,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生活方式和生存能力都從父母處習得。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的映射。
父母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再怨天尤人,不會再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也不會再過度關注和糾結孩子的“不想上學”,而是努力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反省自己對孩子的養育方式,冷靜明智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不想上學只是過度內耗和能量衰竭的表現,并非病根,所以只有努力讓孩子減少內耗,得到充分有效的休息以重新獲得能量,才能讓孩子有力量走出困境,走進學校。
具體該怎么辦?
首先,去看醫生。
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因為很多父母和孩子有很強的病恥感,尤其是父母。
他們不愿面對“孩子可能得了精神疾病”這樣的現實,總會找出無數理由不去醫院。這樣做沒有任何好處。難道你不去看醫生,疾病就不存在嗎?只不過自欺欺人罷了。
精神疾病早治療早康復,否則越拖越嚴重,只會越來越難治療。遵醫囑,該吃藥吃藥,該休息休息,積極配合治療才是明智之舉。
順便強調:只有通過藥物治療穩定了情緒,配合各種心理治療才可能有效,否則一切都免談!
其次,父母反思自己的養育方式。
很多父母在不健康的家庭中長大,被不公正不友善地對待,他們嚴重缺乏安全感,生命力脆弱,沒有學會愛的能力,所以也不能做到科學育兒。孩子的問題往往就是錯誤的養育方式導致。
父母只有真正愿意去反思,愿意去改變,才能意識到孩子的問題,理解孩子當下的反常舉止,內心的焦慮和憤怒才會被平靜和憐愛所取代,才能做到對孩子的痛苦感同身受。
最后,無條件接納孩子。
孩子無法正常學習和生活,之前對孩子的各種期待都落空了,父母可能一下子無法接受,但是,這才是孩子的真實狀態。
父母只有接受孩子的不優秀,接受孩子生病的狀態,孩子才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才能重新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才能早日康復,回歸學校和社會。
孩子生病雖然是一件令人難過和沮喪的事,但凡事都有利弊。孩子的病雖然給父母帶來了焦慮和痛苦,但同時也倒逼父母去反思和糾錯,不斷改善和成長,令奄奄一息的家庭重獲生機。
陪伴孩子一起治療的過程相當于再一次養育孩子。
上帝永遠會寬恕真正悔改的人,也永遠會幫助努力的人。父母只有把握好這個難得的機會,認真學習、努力改善,不僅提升了自己,而且也有效地幫助了孩子,必然會帶著孩子一起走出困境,進入良性循環。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