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歲女兒不肯讀書,爸爸帶她烈日下挖 4 小時藕體驗父輩日常勞作。你支持這種教育方式嗎?
4月24日,湖北咸寧,當事人葉先生稱,孩子11歲在叛逆期不肯讀書,就烈日當頭時候帶她河里去挖藕尖,讓她體驗她父親和爺爺的日常勞作,足足曬了4個小時,臉都曬脫皮了。葉先生表示心疼也要忍住,不吃讀書的苦就必須吃生活的苦。
厭學和本博士:
11歲,剛剛好差不多是上小學五年級。
我是厭學癥管心營的和本博士,專門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
11歲的女兒不愿意上學,于是父親葉先生采用了非常手段,讓孩子體驗日常勞作的辛苦,希望孩子能夠知道,不吃讀書的苦,就必須吃生活的苦。
這里牽扯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就是一般在小學4、5年級之前,家長很喜歡去曬孩子,這曬娃到4、5年級之后,家長就開始不喜歡去曬娃了。
那為什么呢,因為小學4、5年級之前或者孩子青春期之前,還是比較聽話,所以家長也會經常表揚自己的孩子,炫耀自己的孩子。
那孩子可能就達到了家長一些預期,到了4、5年級之后,尤其正式進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
那這時候家長的表揚或者是批評還在,可孩子并不是那么的關注。
或者換句話講講,這孩子不太受家長控制了,那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家長就覺得焦頭爛額。
所謂的青春期叛逆,其實就是這么一回事。
為什么孩子覺得孩子叛逆啊?因為到了青春期之后,家長和孩子的沖突就會格外的激烈。
家長發現無論是自己的表揚還是批評,對孩子的作用都不是那么大了。
很多家長就向和本博士訴苦,“老師,我真的是軟硬兼施,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甚至好話也說盡了,怎么勸孩子就不聽,到底該怎么辦???”
這就是青春期的常見沖突,家長不管做什么,是對是錯,孩子并不關心家長是怎么想的,和小時候天天圍著父母轉的狀態完全不一樣。
其實這是正常現象,到了青春期之后,天天還圍著父母轉,這孩子還怎么走向獨立呢?對不對?
但是很多家長都接受不了,認為孩子叛逆了,不聽話了,所以原來的表揚也沒有了,變成了赤裸裸的控制,直接對孩子說,“我要你怎么怎么樣,不然你就怎么怎么樣。”
孩子會聽嗎?孩子不會聽,特別是關系惡劣的情況下,隨家長說什么,孩子都不會聽到。
比如,這次去鄉下體驗生活,關系不好的話,萬一孩子直接說,我知道很辛苦,我就不去。這時候該怎么辦呢?商量失敗,家長毫無辦法,對不對。又會變成進一步的沖突,甚至家長會說,你不去,我就斷掉你的零花錢。你不去,我就……
其實本質是家長和孩子的目標出現了沖突,所以關系不好。
講到這里,在學習上其實家長和孩子也是有沖突的,但是有一點非常不好。
最近很流行什么讓孩子愛上學習、如何驅動孩子自主學習等等課程。
里面幾乎都會說,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和孩子說,學習是為了自己學!
這樣會導致一個現象,就是孩子會認為說這個事情是,孩子自己一個人的事情。
孩子就想,學習是我自己一個人事情?。?/span>
當這個事情是一個人的事情的時候,也是說孩子有選擇權的時候,有決定權的時候,那么孩子可以選擇,學習也可以選擇不學習。
所以為什么說,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教育理念,就在于于此。
因此呢我們管心營在做咨詢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會讓孩子感受到他肩上所背負的一些責任。
就是他的學習,真的從本質角度來講,他不是為自己而寫。
如果他真的是為自己學的話,那他可以選的不為自己學。
很多家長說,哎你學習不是給給我學的,是給你自己學的。
這樣的話,其實你自己內心想一想,既然孩子是為自己學,你干嘛還要去逼他學習呢?
所以這完全是一種非常不真誠的一個行為。
那么家長該怎么辦呢?
家長需要真誠一些,老老實實告訴孩子,希望孩子為了自己而學習。
國內做教育最好的一個機構叫新東方,新東方的老板俞敏洪,他是北大畢業。但他考上北大,應該復習了2年才考上北大,那他第1年高考沒考上,然后復讀1年還是沒考上。
那復讀第2年,一開始的學習成績也是也不是很好,但是有一次呢,他是在縣城上學,他家是在農村,然后有一次他媽冒著大雨給他送東西過來,然后路上還摔了一跤。摔摔成這樣那樣的一些情況。反正他看了之后特別感動,那就此奮發,他說我要為我媽媽好好學習。結果一直努力考上北大。
那另外之前我們還看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這是我朋友講的,就是他一開始這個我這個朋友一開始,學習非常差,也是農村出來的。在那個年代其實非常差,然后呢,經常什么逃學去那個網吧、游戲廳。有一次從學校里爬墻出來去網吧上網,回來的時候,他看到他父親,從老家從農村,走路到到他那個學校給他送東西。
送東西呢,因為他走的可能是那個晚上都走,就是早上到沒有地方去,就呆堆在那個學校墻的墻根那邊??赡芏琢艘粋€晚上被他看到了,
看到之后的內心非常非常受,他后面呢,也是不再逃學,認真考上大學。
所以家長要是想讓孩子好好學習,需要真誠一些。
不能一邊告訴孩子,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好像選擇權在孩子的手里。
但是實際上,孩子不選擇學習,家長能放過孩子嗎?能放手嗎?能放心嗎?通通不能。
那么家長進一步就會對孩子進行控制,而控制往往伴隨著什么?伴隨著情緒攻擊和情感勒索。
很多厭學癥嚴重的孩子,最終不愿意上學,往往都是被情緒所傷導致的,尤其是家庭中出現的一些情緒。
為什么有些時候家庭里面的孩子會被情緒所傷到呢?
因為按照人的普遍的反應,你受到攻擊的時候,你可以逃,對不對?
但是要在家庭當中,你受到攻擊的時候,你是逃不了的。
因為擅長情緒攻擊的人,也往往擅長情感勒索,他們會用心生情緒把你困在周圍,讓你逃不出去,讓你感覺到羞愧,感覺到焦慮,感覺到抑郁,感覺到委屈,你逃不出去。
所以在你逃不出去的時候,有情感攻擊,大家相互攻擊、相互束縛、變成一些雙重束縛。
這又導致了一些心理問題的癥結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一幕,家長一邊說,“學習是為了我嗎?是為了你自己?!?/span>
一邊又對孩子說“我這是為你好,你怎么就這么不懂事呢。”
最終孩子就在這兩句話中漸漸受到情緒的煎熬,導致厭學癥越來越嚴重,學習讓孩子如此痛苦。
和本建議大家一定要改掉這兩句口頭禪,把“學習是為了自己”改成,“希望你為了父母好好學習。”
把“我是為你好”改成“你可以幫我們一個忙嗎?”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