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游戲,被孩子和年輕人們喜歡,當然有它的道理。不過,有度,永遠應該是一個準則……——白巖松

“孩子對學習一點興趣也沒有,滿腦子只想打游戲,對傳說中的電競專業充滿向往——如果每天不用學習不用背書,只是打游戲,那該多爽啊!”
↑?這是我們后臺的一條留言。你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嗎?沉迷游戲又總是抱怨讀書苦,一心想著電競能做網紅能賺大錢……
隨著電子競技的規模化和產業化,以電子競技作為自己職業理想的孩子越來越多,國家也出臺了很多支持電競發展的政策,各地高校更是開設了電競相關專業。

部分已開設電競相關專業院校名單
與此同時,“電競不是網癮 ”“xx選手年薪百萬”“00后選手身價千萬”“12歲少年直播游戲月入3萬”……這些輿論也影響著三觀還未完全形成的孩子們,電競職業選手從“網癮少年”的代名詞,變成了年少的孩子們向往的職業。
在涉世未深的孩子們眼中,會輕易地把電競作為“落榜”的退路,學習不好沒關系,至少可以去靠打游戲掙錢呀!
電競或許是“差生”“貧困生”的一種出路,事實真的如此嗎?
1
為什么有這么多孩子想進入
『錢』程似錦的電子競技
電競圈的元老級人物Sky李曉峰曾說,他收到過很多家長和孩子的私信,有的是孩子自己一心想進入電競行業,有的是家長不理解不支持,也有的是十多歲的孩子不愿意走上學這條路,想當職業選手但苦于沒有門路。▼



圖片來源于Sky李曉峰知乎
李曉峰的觀點是:最起碼要完成9年的義務教育,為自己將來的繼續學習和生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再去考慮以后。
很多年少的孩子夢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不過是看到了這個職業表面的光鮮。
電競行業究竟有多光鮮呢?首先拿流量來說:
2019年微博之夜年度人物投票中,我們能發現那些電競選手的熱度,已經可以力壓娛樂圈頂流,前十位中有3位電競大神。


再來看看幾個熱門電競比賽的獎金池:

圖片來源于谷雨數據
各國頂尖職業選手的身價完全不低于一線明星:

非2020年數據,僅供參考
去年,一位16歲的美國高中生凱爾﹒吉爾斯多夫靠打游戲,在《堡壘之夜》的比賽中,一路擊敗了世界4000多萬名選手,個人就掙了300萬美元獎金。

電競幾乎被神化成了一種“致富密碼”,可以逃脫學習之苦,還能賺大錢。
在大家還在為學校里的某場考試、某份作業而煩惱時,看到這些年紀和自己相當的人通過打游戲掙錢、不用學習文化知識、輟學后就靠打游戲,最終成為名利雙收的職業玩家,達到同齡人無法達到的高度,這樣的故事無比誘人。


2
當興趣變成職業
喜歡的事還有樂趣嗎
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電競行業不是一個喜歡或游戲打得好就有出路的行業。
首先,想把游戲打成職業,是需要天賦的。
一直能看到很多天真的孩子說,自己不想上學,只想打職業:
我16歲,成績很差,已經玩了5年英雄聯盟了,郊區黃金的水平(非常低的段位),現在不想上學,只想打職業。
醒醒吧,孩子們,真相是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很輕松就能做成功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各行各業都是有天才的,畫畫也好,物理也好,電競也好,天賦都是一種門檻。
來看兩組數據:▼
國內985大學每年招生人數近20萬人,每年總考生近1000萬,也就是說想上985,起碼要考到前2%的水平。
而在電競圈,打游戲打到前2%是遠遠不夠的,就拿英雄聯盟的段位分布來說,要想成為頂尖的王者段位,人數僅為0.001%,遠遠低于985大學的2%。

對大部分人來說,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水平去打職業的話,還不如好好努力學習去考清北交復,可能這樣成功的概率還高一些。
其次,當打游戲這種興趣愛好變成了職業,這樣的興趣就談不上有多大的樂趣了。
就像這位爸爸所說的:
“訓練起來是非常枯燥的……這完全跟玩沒有關系了,是純粹的工作了。”

把游戲當職業,就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跟“玩”完全沒有關系。
每天要按時參加訓練、上課復盤,訓練時間往往高達十幾個小時,看看電競職業選手幕后都是怎么說的吧:
“每時每刻都擔心被踢走,每天練到凌晨四五點鐘,才慢慢跟上了隊友的步伐。”
“每天都‘猝死’的,你要去進步,因為你如果不去進步的話,很快就被其他隊的人超越了。”
看起來靠打游戲能賺大錢很爽,但就是靠青春吃飯,身體素質逐年下降,很多職業選手打了幾年比賽后都疾病纏身。
去年微博之夜排名第一的前職業選手Uzi于今年6月宣布退役,由于常年的壓力大、肥胖、飲食不規律、熬夜等原因,患上了糖尿病,今年的他只不過才23歲啊!

在我們羨慕他們臺前的光鮮亮麗時,也要看到這些背后的苦。
而那些把直播玩游戲當成正業的主播呢?
南昌有一名叫小新的12歲男孩,他12歲就離開學校開始做游戲直播,很多網友都慕名而來圍觀,巔峰時期他的月收入達到了3萬。
可代價是什么?放棄了學業后,小新每天要從下午四點開始直播到深夜,他才12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卻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
大家關注到的那些“年薪百萬”的選手或主播,只不過是金字塔最頂端的人群,其實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更多的人,每天都在苦苦訓練、默默努力,可最后什么也沒得到。

3
讀書,上限未必高
不讀書,上限一定不高
央視新聞對電子競技亞運會國家隊的一次報道里,白巖松老師是這樣說的:
電子競技與電子游戲是兩個“不那么太可以直接劃上等號”的事兒……
電子競技應當更良性的發展……
而電子游戲,被孩子和年輕人們喜歡,當然有它的道理。不過,有度,永遠應該是一個準則……
如果只是為了愛好打游戲而考電競專業,建議不如考個網速快的大學。
興趣和職業是不一樣的,不要拿“想打職業”作為“不想讀書”“想玩游戲”的借口,把游戲當職業要比念書要殘酷上萬倍,除非真的天賦千里萬里挑一,否則還是安心念書吧。
前職業選手南森寫下過這樣一段回答:
在同等努力下,讀書的效果比電競要好不止一個檔次,不論是對未來的保障,還是對自我的填充都有好處。
讀書之后的選擇有太多,而除非是特別優秀,且天賦異稟的電競選手,其他平凡的人大多淪為代練,網管之流。

電競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充滿朝氣、蓬勃發展,騰訊一項關于電競產業人才調研報告中指出,電競產業人才缺口有幾十萬,其中涵蓋了很多電競相關的幕后崗位,如策劃開發、賽事運營、主持解說、電競媒體編輯、直播導播、衍生品開發設計……
這些崗位都可以成為好好讀書之后的選擇。
我們要告訴孩子:讀書,上限未必高,但是如果不讀書,上限一定不高。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