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站在不同的視角,一定會脫口而出不同的答案。
因為,即使每個人都做著廢材逆襲的美夢,現實卻是,真正能讀好書的永遠只是一少部分人。
輟學,進廠,流水線,對于相當數量的九五后年輕人并不陌生。
在他們之中,有因為各種不可抗力失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也有因為自身能力局限只能被動早早涌入打工大軍。
如同機器般重復麻木的每一天,正是每個城市角落,工廠車間里,他們如今的真實現狀。
而這部雖然拍攝手法略顯粗糙,卻十分尖銳揭露本質的紀錄片《十八歲的流水線》,用采訪的視角,為我們記錄下了這群年輕人的壓抑與無奈。
看完直呼,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對未來的迷茫,在重復的日子里變得麻木
“大約四分之一的世界制造在中國,三分之一的中國制造在珠三角,每年,全球十分之一的工業產品從這里出發,來到你的淘寶,京東購物車,但,究竟是誰在生產這些產品?”
一個普通人壓根不會去想的問題,卻是他們每天都在經歷的事情。
這里是東莞大嶺山,一個以“90”后廠男廠女為主力軍的打工基地。
95年出生的楊鵬,來自四川南充,剛入職的時候,因為什么都不懂,最后被分配到了一個人人都不愿意干的崗位:修理工。
對著鏡頭,他無奈直言“第一天工作完,吃飯的時候,連筷子都拿不穩,手一直在抖。”
地震讓他被迫離開家鄉,原本還在惠州繼續讀了三年書,最后因為父母的原因,初中畢業就只能早早出來打工。
他當然有過設想,若是那時候繼續讀書,現在走的路會不會不一樣,或者你去問他們這群人的任何一個。
每個人一定都帶著肯定的語氣回答“后悔啊,讀書好了現在可以輕松一大截”。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某乎上曾有一個高贊問答:為什么有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
有個人是這么說的:學習的苦要自己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只要躺著,它自己就找上門來了。
完美詮釋了一群底層人的困境,因為選擇本身對他們而言,只有不斷向前看的權利,卻沒有向后回顧的機會。
即使重來無數次,也不一定就真的能讓他們選擇另一條路。
紀錄片拍攝于2016年,那時的楊鵬還很年輕,但你在他身上看不出一點朝氣蓬勃的活力,他對一切充滿了悲觀,卻對改變本身早已麻木。
上一個女朋友,因為嫌棄他窮分手了,如今的女朋友,兩個人在一起,其實也更像是寂寞中的搭伙罷了。
女友李夢詩出生于1997年,上學那會兒喜歡畫畫,以為可以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最后因為數學太差只能上個中專。
她如今也并不滿足于停留在原地,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希望可以換個環境。
但當問到她“那你還男朋友楊鵬該怎么辦時?”她明顯遲疑了。
楊鵬同樣如此,面對一樣的問題,他的回答是“帶回去見見父母,之后就不知道了”。
他們身上,一邊渴望改變現狀,一邊困于連第一步都不知該往哪里邁的迷茫,最后的結果就是,只能在相對保險的重復中,站在原地日復一日消磨時光。
自給自足夠了,未來走一天看一天,代表了屬于大廠青年的第一個縮影,缺乏勇氣,缺乏動力,所以在沒有遇到更大變故之前,隨遇而安就是他們做出的最好選擇。
而旁人去鞭策,去指責,也早已無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了。
躺平,享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這是第二類
紀錄片里的三樓車間,一共有52個工人,其中32、3個都是90后的年輕人。
對于這群人,車間組長語氣里并非全是贊許,事實上除了少部分人的踏實肯干,大部分人的心思并不單純。
十幾二十多歲的年紀,貪玩也是他們身上正常的屬性。
98年出生的畢子依林,來自四川涼山,對他而言,能出來打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為周圍根本沒有年輕人愿意留下來。
早一批出來的那些人,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回鄉,讓還在讀書的他們早已萌發了對外面世界更好的想象和向往。
“讀不進去啊,讀書太無聊了,哪有在外面耍來得開心?”
他們不愿意讀書,主動選擇成為了工廠的臨時工,掙到錢了就出去耍,周而復始。
在他們身上,鏡頭并不壓抑,反而捕捉到了不少歡聲笑語,任何一點小事足以提起他們十足的興趣,“躺平”也正是他們身上最強的屬性。
14、5歲的時候,他就去ktv唱歌,和女孩子打撲克,他和同伴炫耀一般地將這一切講出來,嘻哈背后,也絲毫沒覺得這有什么不妥。
沉浸般的享受讓以“讀書有用論”先入為主的人們對他們嗤之以鼻,“看吧,這就是不好好讀書的后果”。
可他們確實自行其樂,也絲毫沒有因為外界的質疑而有任何懊惱。
在他們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有兩種答案,對于很多小地方的孩子來說,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是屈指可數的,而通過打工賺錢卻是“體面的”。
是的,你并沒有聽錯,眼界這個詞是適用于見過世面的人而言的,對于這群及時行樂的孩子來說,如今的生活已經代表他們短暫人生中相對快樂的部分。
對比鄉村種田的苦,工廠里的苦反而不算什么,所以“進廠打工”對他們而言,有錢賺,可以耍,已經令他們十分滿足。
所以當我們去問他們“讀書有用嗎?”他們一定是搖頭的。
但在這其中其實最殘忍的地方就在于,曾經的楊鵬或許也同他們一樣,充滿朝氣與活力,最終卻在重復的麻木中才認清了現實的殘酷。
而如今還沉浸在眼前的畢子依林,他最終也只是會變成下一個楊鵬罷了。
機械的生活足以磨滅大部分的樂趣,最后留下的,便只剩下厭惡了。
改變,突破,不一樣的兩面人生,這是第三類
紀錄片里,有一個女孩子特別令人耳目一新,出生于1997年,來自廣東湛江的楊玉金。
她的與眾不同在于,她一直不愿意停留在原地,為此也做過不少努力。
表面看來,似乎是她的不著調讓她無法穩定下來,但凡覺得這個地方沒意思了就想去其他地方。
事實上,她主動做出的選擇,其實已經比其中大多數人有勇氣得多。
可惜,她卻并不是那個足夠有運氣的人,或者用最尖銳的話來總結就是:她的能力遠遠配不上她的野心。
對著鏡頭,她說出自己的夢想其實很平凡,給老家建一所大房子,但當問到:你知道建一所房子要多少錢的時候,她卻哭了。
立根于實處的夢想,更加無法面對現實的打擊,就像她每次都說不想再在廠里當個打工妹了,最后也不過從一個工廠換到另一個工廠,她無法擺脫的這一切,就像她知道她根本無法輕易拿出建一所房子要花的錢一樣,只能一邊期望,一邊失望。
這對一個正處于花季的女孩來說太殘忍了,卻還有無數女孩正經歷著同她一樣的困境。
事實上紀錄片還有最真實的一面沒有展現出來,那數以萬計的打工妹背后,其實還誕生出了一條充滿罪惡的因果循環。
年輕一代的他們,少于對于承擔后果的思考,很多時候因為一時的沖動,卻會釀成巨大的后果。
“意外懷孕”曾是無數打工妹身上無法忽視的標簽,在同齡的孩子還在學校享受青春的快樂的時候,她們卻已經被動踏上了另一條路。
遇到負責任的男人,還可以回家結婚,遇到不負責任的,一輩子真的都毀了。
如今我們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一定要好好學習,正是因為如此,太多悲劇的誕生不僅僅是因為女孩子沒有珍惜自己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大環境下,她們早已失去了分辨對錯的眼睛。
就像李夢詩和楊鵬,他們是男女朋友的關系,但李夢詩去形容自己的男朋友時,更多的都是在強調當初他對自己的幫助。
這種“相依為命”的描述,更像是兩個孤獨個體為了抵御生活風險而做出的努力,他們相互取暖,相互安慰,才不至于在這枯萎的生活中扛不下去。
可是人一旦清醒過來,在這種環境下無辜降生的孩子卻成了犧牲品,我想很多小地方身邊都有這樣的例子。
出去打工幾年突然帶回了大著肚子餓媳婦,兩人看似恩愛的結婚,最后可能撐不過一年,要么媳婦跑了,要么分道揚鑣。
在那些還沒有形成足夠價值觀的年輕一代身上,他們缺少了太多承擔后果的能力,也始終還沒有擔起撐起一個家的責任心。
當然,大部分隨波逐流的人里面也難得會有一部分清醒的人。
對于已經形成的現狀,比起自怨自艾,他們的對抗之路用在了提升自己身上。
比如紀錄片里的老張,曾經他也只是一個普通工人,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學習,成為了廠里的技術骨干。
連老板見了他都要尊重,生怕他一個不開心就去了其他地方。
這其實也正是我們去論述“讀書有用”的本質,因為對于普通人大多數來說,重要的不是學歷,而是“學識”。
高考是一場人才篩選機制,它的目的就是將那一少部分人挑出來,而不斷涌入基層的大多數,才是組建這個社會的根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哪一個領域,那些最終能發光發熱的人,一定是在提升自己的路上不斷前行的。
普通人的逆襲,腳踏實地的耕耘
勵志的話誰都會講,真正能做到的始終沒幾個。
小小年紀去打工,悲劇是大多數,能逆襲的永遠屈指可數,所以我們依然需要一個最有說服力的理由去強調,打破思維慣式的重要性以及讀書的重要性。
豆瓣有這樣一個熱評“我們本質上沒有差別,差別在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象?!?/p>
終身學習才能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而讀書能讓我們在十字路口多一個選擇。
那些孩子們在最好的年紀,原本充滿了無數可能性,最后卻在現實面前發現,除了進入流水線,除了進廠打工,他們什么都做不了。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