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
放在當下,這句話絕對不是玩笑。成人的世界已經離不開手機,似乎手機游戲也開始向孩子的世界發起進攻。
★案例
前不久,一則新聞報道引得廣泛關注:一位父親用沒收手機的方式阻止上小學的女兒玩游戲,卻遭到女兒的辱罵,讓人寒心。
★案例
某短視頻平臺則曝光了一條視頻:一位母親被上初中的兒子拳打腳踢,原因竟是母親拒絕給他錢進行游戲充值。
類似這樣的事件,近些年來頻頻發生。現在的孩子為何如此沉迷手機游戲?究其根源是為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注意什么?如何成為英才家長?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家長不妨問問自己,孩子玩游戲使用的手機是哪兒來了?是誰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手機游戲存在的?在孩子年幼時,又是誰幫孩子下載的游戲?
答案或許只有一個:家長
我們從小喂孩子的是什么,孩子就習慣吃什么。
在幼兒時期,孩子哭鬧了家長用手機游戲作為“哄娃利器”;家長想玩手機游戲時,隨手扔給孩子一個手機,作為“看娃法寶”……
是我們這些家長,將手機游戲帶到孩子的世界,從小當做“精糧”一口口喂給孩子。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發現手機游戲不但不是“精糧”,反而是“慢性毒藥”。這個時候家長又要讓孩子一下戒掉“游戲毒”,便開始站出來,發號施令,沒收手機,家長這樣做的結果,孩子只會有一種表現:反抗。
如何幫孩子戒掉游戲癮?這是許多家長想要得到的答案,而錯誤的方法不但幫不了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更加依賴游戲,因此,家長不妨從下面2個方面做起。
第1招:循序漸進,不強制剝奪
起初,孩子是怎么一步步玩游戲上癮的?其實,是家長一點點失去原則,讓孩子慢慢上癮的。
★案例
媽媽:“只能玩10分鐘游戲。”
10分鐘過去了,孩子不肯中斷,沖著母親央求道:“媽媽,再讓我們玩5分鐘吧。”
媽媽:“那再玩5分鐘,5分鐘后必須關手機。”
5分鐘又過去了,孩子仍然不肯停止游戲,哭鬧著喊道:“我再玩5分鐘,5分鐘后我肯定不玩了。”
媽媽:“這是你說的,再玩5分鐘必須關手機。”
……
這個生活場景,我們是不是似曾相識。很多家長在孩子開始玩游戲的時候,就丟失了自己的原則,孩子從10分鐘、15分鐘、20分鐘……家長縱容孩子的方式就是自毀底線,讓孩子有了玩游戲上癮的機會。
現如今,家長要讓孩子戒掉游戲癮,就要以同樣的方式,將時間從1小時,縮短到55分鐘、50分鐘……當初時間上是5分鐘、5分鐘加上去的,現在就要5分鐘、5分鐘的減下來。這需要一個過程,如果家長直接用強硬手段剝奪孩子手機,不給孩子緩沖的機會,就很容易讓孩子內心產生剝奪感,這看似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后患無窮。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他會為了滿足自己的剝奪感而更加狂熱的迷戀游戲,甚至會出現嚴重叛逆心理。
家長可以換位思考,現如今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每天捧著手機,不管是工作也好,還是為了娛樂也好,如果直接要求我們不攜帶手機,相信很多家長會感到不適,甚至會有一種莫名的“缺失感”。對孩子來講,也是如此,無節奏的、強行剝奪孩子已經習慣的玩游戲時間,會讓孩子內心產生恐慌,甚至會引發孩子的過激行為。
第2招:耐心引導,幫孩子找替換項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接觸到手機游戲,是因為有些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想要“偷懶”。尤其是很多家長本身就喜歡玩游戲,自然會讓孩子早早的接觸到游戲帶來的刺激、興奮。因此,家長要學會耐心陪伴,當孩子想要玩游戲的時候,家長可以尋找孩子其他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替換。
★案例
孩子:“我想玩游戲。”
爸爸:“我也想玩游戲,我們一起下象棋好不好。”
孩子:“我想下跳棋。”
爸爸:“好,三局兩勝,誰輸了誰負責飯后刷碗。”
孩子:“一言為定。”
在孩子想要玩手機游戲的時候,家長不要直接拒絕孩子,可以用“同感法”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找到可替代的事情,比如戶外活動、做親子游戲等等。這樣做既能讓孩子少玩手機游戲,又能增進親子感情,可謂是一舉多得。這就需要家長不能“犯懶”,要對孩子多一些陪伴。
當然,在當今社會,如果孩子一分鐘游戲也不玩,這也許不太現實,只要控制好時間,孩子一天玩10分鐘或一周玩1個小時,都是可以的,前提是玩游戲只是作為緩解孩子學習壓力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成為影響學習的一種惡習。
如果你還有關于孩子教育與學習的任何問題,可微信搜索“英才家長”公眾號,英才家長平臺會給您提供專業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英才家長平臺聚焦于面向未來的家庭教育,化解家長焦慮,為家長充電,為孩子賦能,提升家長綜合素質,科學養育和教育,融匯中西、共育英才,為家教子,為國育才,為家庭、國家和世界培養一流人才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