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張亮的兒子天天早戀的問題成為了熱搜,隨著部分流露出來的照片,這個大男孩也遭到了網暴,各種辱罵各種語言攻擊指向兩個孩子,最終以張亮以法律手段捍衛自己兒子的合法權益才慢慢的降低了熱度。
其實,從年齡上來看,兩個孩子正是青春期的年齡,對異性有著朦朧的好感以至于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從生理發展的角度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誰敢說自己沒有過這樣的青春朦朧階段呢?
不管是家長還是社會,我們都應該以理解和寬容的心態來看待這件事情,同時用溫和的態度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青春期的兩性關系,以及正確的戀愛觀,而不是用暴力的手段進行壓制和攻擊辱罵。
要知道,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講,越壓制就會越反彈,壓制到極限,甚至會出現讓家長悔不當初的一些嚴重后果。
當下,親子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了每個家庭不得不面對,卻又非常頭疼的問題,輔導作業,升學、擇校、青春期、叛逆,幾乎所有的階段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家長們往往很困惑,我們的孩子正在享受著我們父輩、祖輩都沒有的優渥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他們仿佛又承擔了我們不曾冊灰姑娘但過的各種壓力。
而作為父母們,我們在艱難地面對時代的巨大變遷的同時,還要面對因為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帶來的各種壓力。
盡管實行了雙減之后,輔導作業的壓力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和改善,但是依然有各種各樣的家庭教育問題困擾著我們,網絡、手機、早戀等等。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我們的孩子一直在隨著社會進步,而我們卻一直困在自己固有的思維習慣里,出不來呢?
今天和大家探討一下幾個常見的家長的固有思維模式,這幾個思維模式,我相信您呀,或多或少的肯定都有一些,至少我自己常常會陷在這些固有的思維模式中,給自己和孩子帶來相當大的困惑。
下面我們一一來介紹:
一、災難性思維
1、典型思維模式:“萬一……怎么辦?”“當……時+負面情緒”
拿寫作業拖拉這件事情來舉例:
災難性思維的父母常見的思維模式:
萬一寫作業一直拖拉,那今天晚上影響正常睡覺時間怎么辦?
萬一影響了正常的休息時間,那明天上課就會受到影響,到時候學不會聽不懂怎么辦?
萬一明天上課聽不懂,就會影響后面的學習,考試成績就不好了怎么辦?
萬一考試成績不好影響將來小升初怎么辦?
萬一初中學校不好就會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會上不了大學,上不了大學就會沒有好工作,就掙不到錢,就沒法生活,那會你可怎么辦呀?
災難性思維模式的特點:后面的所有的回答都是負面回答,都是負向的結果!
2、常見的例子:
萬一孩子玩手機上癮了怎么辦?
當他玩手機上癮時,我會瘋掉的(我絕對接受不了)!
要是他玩手機上癮了,他的學習、人生就完蛋了!
3、災難性思維模式的后果:
增加焦慮:父母想到所有的負面后果,負面的焦慮就會增加,就會煩躁不安,就容易因一些瑣事發脾氣;而一旦發脾氣,就會對孩子、對親子關系造成傷害,孩子就會叛逆,就會和父母對著干,父母就會更加焦慮,這就形成了一個不可避免的死循環。
敏感多疑:看到孩子做跟學習無關的事情立馬懷疑孩子一直在做這件事而沒有學習;然后就對孩子大吼大叫,而事實上也許是你看到孩子玩手機的時候,是孩子剛做完作業,累了,想休息一會。但是因為你的誤解和責罵,從而產生叛逆心理,加劇親子矛盾。
用回避的方式解決問題:會產生“算了,我管不了了,不管了,隨他去吧!”“反正他的人生又不是我的人生!”這樣消極逃避的想法和行為!
4、解決方案——轉變思維模式!
萬一……我可以……
萬一今天寫作業一直這樣拖拉,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讓孩子先休息一會,換一種交流方式試試?
萬一孩子玩手機時間過長:我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可以接受你玩手機,但是無法接受你玩手機時間過長,因為這樣會影響到你,我希望你能做手機的主人,合離的安排和手機在一起的時間,媽媽相信你!
二、應該化思維:
1、典型思維模式:“我必須……”“我應該……”“我不得不……”
2、常見的例子:
我必須督促他趕快寫作業!
我應該沒收他的手機,盯著他寫作業!
我不得不吵他,要不然他根本就管不住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3、應該化思維的后果:
1)爆發情緒性單向指責的后果——沖孩子發火!
2)引發孩子對其他方面的敵對情緒,比如將情緒指向學習或者周圍的人。
孩子對父母的情緒只能接受而無法反抗,但是他們又又自己的情緒需要發泄,因此就容易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父母的關注點上,比如學習、寫作業!
比如:父母因為孩子玩手機沒有寫作業這件事情,沖孩子發火。孩子因為你的責罵也產生了憤怒情緒,這個時候他又不能沖父母發火,怎么辦?
尤其是父母逼著他寫作業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要不是因為寫作業的事情,我媽也不會吵我,我就不寫作業,就不學習,寫作業/學習這件事真的是太討厭了!
4、解決方案——轉變思維模式
我可以……我能夠……
孩子玩手機/不寫作業,我可以和孩子平和的溝通;我可以嘗試去體驗孩子玩手機的快樂,然后和他約定玩手機的時長;我可以坐在孩子的旁邊靜靜的看本書,陪著他一起度過寫作業的時間;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管理規劃……
三、合理化思維
1、典型思維模式:那又怎么樣……別煩我……無所謂了……
2、常見的例子:
我受夠了,你愿意干啥就干啥吧,我是管不了了。
行了,別煩我了,我不管了,想干嘛干嘛吧!
我放棄了,隨他去吧/我無所謂了,我不管了。
3、后果
1)孩子的行為因為得不到正向的引導而越陷越深,親子之間的沖突矛盾爆發頻繁!
2)父母的焦慮越來越嚴重,甚至有的人會逐漸地走向抑郁;
不要把孩子的未來背在自己的身上,不要讓孩子的未來成為自己的責任!
4、方法——思維變通:
我還可以……我還能夠……(把單項選擇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比如,孩子玩手機、沉迷網絡時,我可以這樣想:當下的結果是不理想,我的確很難受、很生氣,但是我可以在尊重孩子,尊重自己的前提下發泄我的情緒,在這之后,我還可以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我還能在XX方面做一些調整,因為,做好這件事情是我和孩子的共同目標……
想讓孩子做得好,前提是孩子的感覺好;即孩子能感受到關愛且有力量,并且能夠自主選擇。
其實,所有的親子矛盾都不是不可調和的。
關鍵是看父母能不能放平心態,下定決心去改變。
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父母自身的改變比較難,因為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的改變非常關鍵!
仔細想一想,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孩子承接了父母的情緒,包容了父母的情緒,因為在大多數的時候,是父母在吵孩子,將自己憤怒的情緒發泄到孩子的身上。
而我看到的有問題的孩子,大部分是承接了太多的父母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無法宣泄和得不到釋放,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導致的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爆發而已。
所以,父母要學著去管理自己的情緒,用正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建立好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才會慢慢地改變!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