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引:“為什么要讀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這個話題不會讓人不假思索的回答出來。這是我在某度搜索的為什么要讀書,我便以此為靈感寫作。(引古據今,望各位讀懂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給自己訂下了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它們是:
一、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五、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九、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十、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多寡,養氣之盛否;
十一、作字:飯后寫字半時;
十二、夜不出門。
曾國藩的這十二條讀書規矩,前三條是為讀書做準備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系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然而這看似關系不大的規矩,卻是保證讀書質量的重要手段。
3,
曾國藩: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特意?加?粗?望?各位?青年?學子?重視?讀書?)
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4,
一個善于讀書的人,能夠完成自我對學習的需要。當然不讀書也沒什么壞處,只是太過沉溺于現實世界,容易讓人狗茍蠅營。
5,
讀書越少對環境越不滿意;讀書越多對自己越不滿意。讀書少的人,看問題越主觀,越簡單,越容易對什么都抱怨。書讀多了,眼界開闊了,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特別是從前人的經驗與分析中,增加了自己對復雜問題的判斷能力,知道怎樣看問題,更知道自己的短處在哪里。
6
龍應臺寫給兒子一段話: “孩子,我要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span>
7,
談讀書:
(1) 培根的忠告是:使用書的智慧,有時并不在書里。
(2) 重讀好書非常有用。
(3) 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也是整合和創造。
(4) 寫讀書筆記有時會讓你對這本書有了新的理解。
(5) 如果多了解一些作者,會讓你對這本書有更好的認識。
8,
迷茫的3大原因:
1)讀書少,書是通往智慧的直線,讓你看得見自己,看得見別人,看得到未來。2)交往少,越停留在自己的小圈里,就越孤陋寡聞,久而久之,就沒有自信和優秀的人交往。3)不旅行,走出去才知道什么偉大和渺小。
9,
古人把讀書分三個階段,在5歲到15歲的時候,這個階段叫誦讀,你把它背下來,背下來就過關。不需要你理解,也不要求你理解它。比如乾隆皇帝、雍正皇帝,這樣當年的皇子,在12歲的時候四書五經能倒背如流。今天在全國范圍內,能有一個學者把四書五經流利地念一遍都很難。第二個10年,15歲到25歲。這個時期讀書非常重要,古人叫學貫。你要學會貫通。學理科的你要讀讀文科的書,你要知道文理之間是有關聯的,你要知道自己所學學科中有價值的東西怎么去相連,怎么能夠在你未來的生活中應用。這個時期,相當于我們今天的高中到碩士畢業。最后一個10年,25歲到35歲的時候,古人要求你讀書——兩個字“涉獵”。一定要讀不是你專業的書,什么書都要讀。
10
對于遺憾自己的出身不好、抱怨沒有趕上好時代的人,可以參考楊絳女士對于年輕人的忠告:“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span>
11
讀書再多如果不寫出來,就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如果能得到修正與反饋,也無法知道自己的觀點是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寫作是一個整理自己想法的很好的工具,將平時閱讀中的論點整理出來,加以思考,總結成自己的話語。(理解?懂了?這段話?你就會?更加?熱愛?讀書?)這樣,邏輯能力和思考能力就會逐漸加強。
寫作是件比較痛苦的事情,你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緒,并且組織語言將它們表達出來。而且,當你對著 電腦的時候,還要排除各種雜事的干擾,這對專注力也是一種鍛煉。
怎樣不迷茫:可選擇的太多,放棄一些東西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多讀書,書是通往智慧的直線,讓你看得見自己,看得見別人,看得到未來;和自信和優秀的人交往;多旅行,走出去才知道什么偉大和渺小。
所以,趁年輕,多讀書,多交往,多旅行。
(一下是我的一些見解,本人才疏學淺,大家不同意見可以理性發言,也可在評論區交流讀書心得)感謝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