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到中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自卑、逃避等不良心理和行為,這些是缺乏自信的表現。有學校曾做過調查,23.6%學生認為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差,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容易讓孩子失去自信的做法
有過高的期待
有位大師隱居于深山,有好多人慕名而來,想向他請教學問。有一次,幾個人走到山谷碰見大師正在挑水,桶中的水只有小半桶,他們以為大師沒有力氣,重新盛了滿滿兩桶,幫大師往回挑,大師看著點頭微笑并不說話。走在路上,因為打了滿滿兩桶,挑水的人非常吃力,中途撒了不少,還有人跌倒了一次。這時大師笑著說:做事之道并不在于貪多,而在于合適,凡是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大家看小孩子都是很自信,對事物的皆存好奇心,探索欲極強,為什么有些孩子漸漸就沒有了自信心,多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孩子一再努力都達不到,時間一久就產生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越來越沒有自信心。
習慣于批評指責
父母沿襲嚴格教子的觀念,做錯事了,考試成績差了,不接納不寬容。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習慣在旁邊挑毛病,你看看這個字又寫錯了;這道題剛給你講過,還是沒做對,不行,擦了重寫;你看看,給你說了多少遍了,筆不能這么握……孩子就在一次又一次地挑毛病,被批評指責中逐漸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喜歡做對比
總是把自己有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拿來作對比,家長的本意是想激發起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對孩子是一種多大的傷害。有一位家長說,她在小時候,媽媽總是喜歡拿她和表姐比,因為表姐各方面都太優秀了,雖說她在各方面的表現也不差,但怎么都比不過表姐,為了逃離媽媽的這種打擊,高考她選擇了離家比較遠的學校,現在有了孩子,也不想讓媽媽來幫忙。
自信的孩子學習、做事主動性強,總是喜歡做一些探索和研究,即使遇到困難也會積極想辦法來解決,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心會讓他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家長需要怎么做,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言傳身教,給孩子做好榜樣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說的就是教育是一種影響,孩子從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比重特別大,父母在平時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說話、做事的方式方法,希望孩子是自信的,父母在面對問題和困難時,會說些什么話,會怎么樣面對都會影響到孩子學習和做事的自信心。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喜歡說抱怨、消極的話,遇到問題和困難總是逃避放棄的態度,孩子也做事也會沒有自信。
正確使用表揚與鼓勵
斯坦福大學某種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對20所學校的400名做了一系列實驗,他這項實驗成果曾獲得優秀教育成果獎。他把智力水平相當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給予智商的夸獎,你很聰明;一組給予努力的夸獎,你剛才好努力。一共進行了四輪,在最后的測試中,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分數提高了30%左右,那些被夸聰明的孩子分數降低了20%左右。德韋克在后面的跟蹤訪談中說,不恰當的表揚會讓孩子脆弱,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要有一雙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的慧眼,多給孩子品格上的評價,讓孩子感受到自己通過努力就可以做到更好,建立在努力上的自信是真實的自信。
幫助孩子堅持下去
任何事情唯有持之以恒,才能通過量變的積累達到質變,孩子自信心的養成,也是需要通過持續練習,才能內化成為自己的一種品格意志和思維習慣。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鼓勵與幫助,父母可以每天尋找孩子做得好的一、二個優點,記錄在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上,并讀給孩子聽,大些的孩子可以放在他能看到的地方,或者發在朋友圈等形式,這種幫助讓孩子逐漸養成自信的心慣。不要認為這些不值或很麻煩,孩子的成長就在父母陪伴的用心與細節里。
自信是一種正向的自我信念,正向自我信念的形成,需要父母多給予孩子正面的確認,孩子在頭腦當中與主動、樂觀、努力等積極信念相連接,再通過練習,就可以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