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厭學(厭學的孩子能變好嗎)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01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
“現在越來越多小孩不想上學,父母也是操碎了心?!?/strong>
我的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說。
昨天,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前來咨詢,孩子厭學到已經不能正常上課了。
這位媽媽哭著描述了她女兒厭學嚴重,死活不肯去學校的情景。
她在女兒身上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就希望女兒長大后能考個好大學。沒想到現在初二,就遇到這么棘手的難題。
她一邊勸說女兒,一邊到處尋求幫助,天天為女兒操碎了心。她說自從女兒不去上學,她的頭發都白了一半。
根據網上的調查問卷顯示,有85%以上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
孩子認為學習單調乏味,學習興趣匱乏,討厭寫作業,不喜歡上課,一考試就頭疼等等。
而且認為學習是負擔,不能從事正常的學習活動,經常逃學或曠課,嚴重的導致輟學。以上這些都是厭學的表現。
開頭案例中的女孩就是厭學嚴重。而我們一般家庭的孩子,可能更多的會有輕度厭學情緒,認為學習很無趣,厭倦上課、做作業,但依然能堅持上學。
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厭學,作為家長都要積極主動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02厭學產生的原因
在網上看到一個有趣的新聞。
一位姐姐,因為弟弟經常早上賴床不去上學,一氣之下,連床帶熟睡的弟弟一起搬到學校附近。
弟弟醒來時,好多學生湊過來看熱鬧,姐姐企圖用羞恥心激發弟弟上學的熱情。
那么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厭學情緒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第一:孩子成就動機不足,對學習缺乏興趣。
我們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動機,有動力促使我們去完成一件事。某件事可以帶來成就感,心理學上叫成就動機。孩子成就動機不足,那他就不想學習,因為學習不能給他帶來成就感。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覺得學習枯燥,沒有從中得到快樂或者得到滿足感,他不會喜歡上學習。
第二:學習中屢次遇到困難,孩子抗挫折力差。
鄰居家小孩上三年級時,開始學習作文,而他對寫作文簡直是無從入手,每次都憋不出來幾句。慢慢地他對寫作文變得厭倦頭疼。
另一方面,英語數學也越來越難,以前課堂上就聽懂的知識,現在還得課后補課才能弄明白,有些甚至補習還搞不懂。
孩子因此很受打擊,面對學習中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他漸漸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開始討厭上學。
第三: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或要求過高。
前幾日,在微博上看到一則視頻。
一對夫妻將自己女兒綁在樹上,他們說這是對她哭鬧不去上學的懲罰,孩子看上去不過四五歲。
這么小就遭遇這么嚴重的懲罰,小孩心理陰影面積得多大?。?/strong>
用這種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去上學,我想即使孩子去了,也是帶著不滿和恐懼。
長時間如此,只怕孩子會越來越厭學。
還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太高太嚴,考試必須達到指定分數。如果考的不理想,那父母會責罰孩子,讓孩子心生恐懼。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媽媽,本來在家就對女兒要求嚴格,一件小事都必須按程序走。在得知女兒月考成績不理想時,氣得都說不出話來。
回到家,對女兒進行“挖苦式”批評,并對她的學習展開魔鬼式訓練。逼迫女兒辭掉她喜歡的學校播音員職位,這讓孩子一度對學習產生嚴重的厭倦心理。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績優秀,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對孩子要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要把握好度。
第四:學校環境不理想,和同學、師生關系緊張。
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學,可能是因為老師經常責罵自己,或者同學經常欺負自己。當孩子受到欺負而自己又不知如何化解時,孩子會選擇不去上學。所以,家長需要多留心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微博上,一位男孩自導自演了被綁架一事,家人報警。后來才得知是孩子不想去上學,才編造故事騙家人。
男孩正是因為被同學欺負,老師又偏袒那個同學,所以才不想去上學。所以,學校人際關系也非常重要,家長千萬不能忽略。
以上提到的幾點都是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知道了原因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防范于未然。
03如何預防孩子厭學?
沒有一個家長希望自己孩子厭學,但有時偏偏天不遂人愿,所以提前預防更重要,那父母該怎么做呢?
第一,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告訴孩子為什么要學習。
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
如果一個人對他的工作感興趣,那他可以發揮自己潛能的八成;如果不感興趣,那只能發揮兩成的潛能。
對于學習同樣如此,沒有學習興趣,就算知道學習方法,也沒有辦法取得好的成績。
所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發現他的興趣點,多鼓勵贊揚孩子取得的成績。學習的成就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關注和滿足,孩子會更加愛學習。
除了興趣,父母還要告訴孩子學習的意義。學習在孩子的生命中到底意味著什么。
讀書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更不是一件功利的事。上學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學到知識,豐富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對未來有選擇的權利。
吃過苦的孩子會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因為他們知道通過學習可以改變命運,長大后才能不吃苦。
所以,生活的磨煉能夠讓孩子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珍惜當下的生活。
就像龍應臺說的:讀書是為了讓你有更多的機會取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迫于生計。
如果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弊,我相信孩子們會更加努力學習。
第二,改變兒童自我認知,增強自信心。
曾經有段時間,我家閨女也遇到學習上的問題,一度讓她覺得自己很差勁。
“媽媽,我好像不是學習的料,不想去上學了?!?/strong>
女兒對我講,我問為什么。她說上課講的好多內容我都聽不懂,下次再上課時,我更聽不懂了,我覺得自己很差勁。
聽完女兒的話,我沒有責備她貶低她,而是鼓勵她:你一點都不笨,只是方法不對,需要多花點時間,掌握方法就可以改變。
然后我和她一起將不會的內容梳理出來,再一一跟她講解。反復補習三四次之后,她不懂的內容都搞明白了。她說:原來我也可以都弄明白啊。謝謝媽媽。
對于孩子,他們不傻,有些時候只是方法不對,父母需要耐心的幫助孩子度過難關,那孩子就會獲得學習的信心。
第三,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充滿愛的環境。
《少年說》中,一個初二的學生上臺控訴自己的媽媽,對自己要求太高。
在家里,從來不夸自己,即使自己學習進步了,也是打擊式教育,提醒他不要驕傲,要不然成績會掉下去。
媽媽在臺下堅持自己的立場,反駁孩子時,孩子滿臉的無奈。其實,一時打擊孩子沒問題,但不能將打擊孩子變成常態。
我可以理解有些家長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才體如此,可是高壓之下反而會適得其反,甚至會讓孩子討厭學習。所以,要給孩子適當的空間,足夠的愛。
有位名人說的好:自由的孩子才自覺。被愛滋養長大的孩子,將來會更有能力面對挫折。
第四:多關注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系。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
學生會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偏愛這么課程,也會因為討厭某個老師而厭倦上某門課。
父母需要多和老師保持溝通,了解自己孩子在課堂的表現。私底下多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對于老師和課堂的想法。
孩子在學校人際關系順暢,他們會因此喜歡去學校。相反,如果孩子在學校人際關系盡緊張,則會影響孩子學習積極性。
只要我們告訴孩子學習真正的意義,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給與孩子足夠的愛,足夠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我相信,不僅僅是學習,孩子的未來也會更加美好。
發明家愛迪生小學只上了三個月就被退學了,之后完全靠母親南希的悉心教導,讓孩子成為了一個造福人類的大發明家。
所以,厭學的孩子不是壞孩子,不上學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沒有美好的未來,只要引導得當,孩子依然可以過得絢爛奪目。所以,請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多去體驗生活,早日明白人生的意義。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