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上學的原因是近來功課太緊張,受到同學的排擠,老師多次找他談話,希望他能克服這樣的問題,明天開始,我們一定好好學習,這樣我就不用天天坐在教室里上課了。可是他每天晚上都沒心思去上課,連老師布置的作業都不想做,把自己鎖在屋子里不出來,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上課。可是,他的爸爸媽媽沒有幾個人愿意帶他去上課,因為他的課外作業是在學校做完的,根本就不交,所以他才會這么惱火。
媽媽聽完后問了這位爸爸一些問題,大致讓他明白了,如果你是園長,在家里的時候,又會怎么和你的孩子溝通,你會有什么樣的方法呢?
這位爸爸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案例分析。
這個案例是我做咨詢中,最常見的一個真實案例,很多父母因為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溝通,甚至覺得孩子太叛逆,其實是因為孩子把自己心中的感受憋屈無處宣泄的,所以,他就會想通過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來引起父母和老師的關注,讓父母關注到自己,關注到自己的內心。
而這個孩子在父母看來,他內心的感受就是,我自己的事情都不跟我說,我這個人不需要關心我,我心里也不需要關心我。
這就是父母眼中的“叛逆”。
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1. 不讓父母知道自己
青春期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就是,我總是做一些和父母說不到的事情,他們覺得我已經長大了,但是他們總覺得我還小,說什么都是錯。
父母會覺得我還小,說什么都是對的,但是我已經長大了,我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父母不可能再像小時候一樣,再讓我按照他們的方式去做,然后就會導致我們關系的惡化,我們在生活中,處處都是話語權控制,而孩子的自我開始蘇醒。
2.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很多父母對孩子不滿意,總是想為孩子包辦很多事情,一方面擔心孩子不能夠獨立,另一方面又對孩子過于擔心。這樣的結果就是,父母越擔心,孩子就越會反抗。
3. 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束縛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很“強大”了,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這樣,在身體與心理矛盾的自我糾結和成長中,孩子開始有了更多樣的情緒體驗。對女孩來說,會變得內向并體驗到自我懷疑、愧疚或抑郁等情緒;對男孩而言,則更多地體驗到暴躁和憤怒。
孩子叛逆的表現,都是因為親子關系的不和,孩子的自我孤立和自我傷害,讓他開始嘗試從自己的生活里去尋找快樂。
而我們家長所要做的,就是用更多的愛去包容孩子,搭建孩子的安全島。
只有愛是不夠的,還要有原則和底線,讓孩子在愛與規則中成長。
做一個高質量的父母,讓孩子有力量對抗風雨
教育家張捷說:“人的身上布滿了缺點和錯誤,但如果他善于從錯誤中發現自己,糾正過來,他的人生就是正確的。”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父母的引導,而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可能葬送孩子的一生。
黃靜潔是70后第一任男教師,她在大眾視野之中有地位,深受名校的青睞。
所以在教育女兒的時候,她也從來不會對女兒抱有任何的要求,更不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女兒。
而是有底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女兒想要什么,媽媽一定會滿足她。
她對待女兒的方式從來不曾一度溺愛,比如給女兒買零食、買玩具、或者周末去游樂場所送給女兒。
即使這樣,她還是會尊重女兒的決定。
李玫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系。”
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制定規則,懂得言傳身教,懂得正確引導孩子。
那些不以身作則的父母,只會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懂得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反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了不良影響。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
這些父母并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他們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式。
只是對孩子“愛之深”,而且會伴隨一生,不僅僅只是一味地給孩子“灌雞湯”,也要去思考一下如何去教育孩子,這樣才能真正的將孩子教育的更好。
三、父母要明白教育孩子的目的
1.懂得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事。
作為父母,我們要懂得讓孩子明白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究竟要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父母要懂得教育孩子懂得為自己而活,讓孩子明白自己是為了什么而努力。
這樣的話語其實是比較多的,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對于人生還是會有自己的想法的,也不喜歡聽父母嘮叨,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喜歡被父母所指引,這樣的話,孩子的思維才會更加的開闊。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也能夠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良苦用心,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的懂得感恩父母的用心良苦,從而更加的明白父母的心意,就算孩子的事情做的再不好,也不影響父母對他們的愛。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