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不上學了是不正常的,也是確確實實的問題。
特別是成績下降的孩子,焦慮,恐懼,厭學,甚至自殺,他們通過這些行為證明了學習是徒勞的。
不過,我們要看到,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接受的。
關于抑郁癥,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研究,當人的壓力反應大于理性的時候,行為都會被“大腦反應”支配,影響并固化神經系統。
到最后,絕大部分人是因為沒有獲得有效的情緒能量,以及有效的壓力調節,才出現了抑郁癥。
因此,我們只有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在表達需求時,孩子才能夠輕松一些。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我在慢慢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當我們遇到一個難題,需要某個方法來解決時,先嘗試不要馬上求助于誰,先讓孩子嘗試著自己解決,嘗試著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并從中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就像吃一點甜食,多吃一點甜食,感受到甜頭之后,大腦中的多巴胺就會被大幅降低。
這樣一來,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就會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難題上。一旦解決了這個難題,就會感受到無比的愉悅感,從而又會產生繼續挑戰的動力。
(2)讓孩子感受到“焦慮”
焦慮是人的一種正常情緒,這種情緒在某種意義上也能夠被理解,而在這種情緒的背后其實就是“焦慮”。
家長所反映出來的“焦慮”是焦慮情緒,實際上并不是“焦慮”。
家長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好,而這種焦慮是家長在“內卷化”,只看到了孩子身上的“不足”。
所以,家長不要把“焦慮”當作是“雞娃”,而是應該承認并且合理地對待。
其實孩子的“不適”,是家長對“不適”的情緒的反應,這種情緒同樣也是一種“焦慮”。
它的出現,意味著孩子可能在某方面的弱項沒達到父母的要求,他可能因為某個事情表現不佳而難過、焦慮、沮喪、自責等等。
那么,家長怎么才能幫助孩子找到他的“不適”,并且戰勝他呢?
02
家長需要了解什么是“不適”
當孩子出現了“不適”,家長就需要了解孩子的“不適”是什么。
孩子在“不適”的時候,其實是在“打敗別人”,這個時候,家長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打敗他,如果一味的去指責、去呵斥孩子,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抵觸心理。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出現不適感,是因為他在“戰勝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中,孩子并不知道該如何戰勝自己,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去打敗它,只要孩子做好了這個心理準備,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及時鼓勵孩子,讓孩子重新振作起來。
1. 消除孩子的壓力,“擁抱”
孩子可以用哭泣的方式來安慰自己,這其實就是給自己的情緒一個釋放,當孩子知道家長是理解自己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內心沒有那么孤獨。
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用擁抱的方式來感化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2. 讓孩子“認清現實”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孩子一直以這種消極的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就會變得非常的不適應,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任何的事情都會出現“積極”的一面,只要我們盡力而為就可以,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風雨”是無法避免的,應該通過生活中的小細節去慢慢去引導孩子去走出陰霾,給孩子們一個一個擁抱。
3. 讓孩子多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其實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并不愿意和家長去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但是他們會在心里默默的不斷的在溝通交流,因為家長是他們最為信賴的人,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讓孩子多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讓他們把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說出來,不要藏在心里,然后再去做出反饋,這樣也能夠讓孩子的內心更加的健康。
其實每一個小孩子的內心都是很脆弱的,他們對于自己的一些情緒都會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去鼓勵孩子,讓孩子將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說出來,畢竟在教育的過程當中家長如果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幫助,那么孩子其實也是會有所收獲的,這也能夠讓孩子能夠更好的去理解家長,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在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能夠通過正確的方式去認識到這件事情,而不是一味的覺得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所以家長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