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周日不上學英文不算太差,為了不輟學,他必須做出這樣的決定。
雖然也許是因為學生時代沒來得及學會,或者是家長的離婚,他也從未想過要走一條正確的路。
但當時,并不贊同他做出這樣的選擇。
他就只是在要去美國讀書的路上,想看看自己可以讀到什么樣的書。
他沒有像他父母所認為的那樣去讀到底,只是考慮到他身上的孤獨,他想要去接觸更多的人。
如果能有機會,他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上一個不讀書的人。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他需要你,但不是你代替他成長,而是你成為他自己。
你也許會說,讀書是你自己的事,難道還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
不。
如果孩子真的不讀書,就先讓他自己好好讀書,還能夠吃一點苦頭,以后有的放矢地,學習,讀書,他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實踐。
一個人的成長都需要體驗不同的經驗,每個人都是從孩子過來的,他們都是正在經歷的,他們也會遇到相似的困境,也會有不同的煩惱,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他們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對人生有自己的規劃。
無論他們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家長都應該肯定孩子的“體驗”,讓他們自己去體驗,這個過程不是說教,也不是控制。
嘗試去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感受,體會,自己的選擇,自己去選擇,這也許就是孩子一生成長過程中自然的一個過程。
孩子是通過試錯,體驗自己的成長,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成長。
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孩子在一個時刻都需要父母的關愛,那么他們哪還有機會去體會完整的人生呢?
愛孩子不是放縱他們自由,對孩子來說,這是幫助他們長大的機會,也是履行父母的責任。
“路不好走”
父母們總是在抱怨孩子學習不自覺,玩耍游戲不上進,看電視不上進,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呢?
孩子的成長路上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更有父母的支持,不怕他們犯錯,因為他們知道,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錯誤。
就像有網友說,她和父親的關系不融洽,父親是名校畢業,他一直不肯好好學習,后來因為成績不好,爸爸又把自己送到國外,在國外混了兩年,畢業之后就不想再回到國內,也不肯回家,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找工作,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不愿意跟父親見面,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母親問他怎么了,他就說,他不想上大學,也不想相親,因為關系太過分了,他不想在這個家里生活,他必須要在這個家里待著,才會感到不安全。
只有因為父母都不去管他,他才會得寸進尺,才會努力學習,找到和父母溝通的方式。
可是在他看來,父母總是對自己冷漠無情,從來都是不關心自己,只關心自己的學習。
他怎么可能考上好大學呢?
他終于考上了好大學,但是他卻依舊會沉迷于游戲,無論別人怎么說,他都無動于衷,不僅不聽勸告,而且還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任憑父母怎么喊他都不出來。
案例中的父母,就是在這樣的管教之下,孩子越發叛逆,與父母的關系也越來越差。
心理學家指出,在管教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少批評、多鼓勵、多肯定,要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孩子,讓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滿足,這才是對孩子的正向引導。
很多父母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很強的挫敗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父母對孩子的表揚變成了打擊,打擊,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教育,“我怎么就教育不好呢?是不是太笨了?”
這樣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其實在《優秀父母訓練營》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父母的認可和信任。而這樣的認可和信任對于孩子來說,才是他最需要的。
父母應該做到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鼓勵、包容和愛,而不是對孩子的各種不尊重,這種帶給孩子不尊重的信息,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第一種,會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不可能自信的,就像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會一直懷疑自己,這樣的人,相信什么東西都不是真正的人。
內心沒有安全感,他無法信任他人,也無法信任他人,所以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都不能相信自己。
所以,如何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是一個長期的課題,有時候,哪怕身為父母也無法做到,但是我們可以做到接納和尊重孩子,這樣就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第二種,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也許有些孩子會覺得自己是為了父母而活著,所以會不自覺地想要逃離這個家,以至于讓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的樂趣,這樣的孩子會沒有安全感。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