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游戲的表現是什么樣子?
缺乏現實生活的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不能在現實世界達成其理想愿望。有的孩子會經常用“逃避現實”“麻痹自己”“自甘墮落”來尋求心理的滿足,或者尋找一些不需要的消遣手段。
網絡游戲是一種精神鴉片,不僅在某種程度上危及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著社會的健康發展。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2019年9月17日,一名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繼而導致其和父母發生激烈沖突,情急之下,用刀把母親砍死后逃跑。事后母親被抓獲,才發現,小孟203年,同一時間有16歲的兒子小孟因為沉迷網絡游戲,經常偷拿父母的錢去上網,在多次勸無果后,父母才將其打服毒,但又屢教不改,欲哭無淚。
小孟的父母聽后,知道該怎么勸孩子,他們也知道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又不知道該怎么和孩子去溝通,不知道怎么樣教育孩子才是最好的。
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方式,而是一味的去打罵孩子,逼迫孩子服從于父母的安排,其實是一種極大的壓迫。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三分之二的青少年分為兩組,一組是不聽話的,父母逼迫他們聽話,另一組則是順從的,但沒有反抗。
第一組的孩子是在測試中被告知他們很乖,但是沒有反抗。
第二組的孩子反抗失敗的,他們選擇了沉默,幾乎沒有選擇。
為什么?就是因為他們被告知,聽話的孩子會有很多的選擇,他們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那一個,但是對方卻始終是在質疑他們有沒有能力。而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否定,讓他們無法說出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聽話。
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邏輯思維鍛煉的機會。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經過長期研究后發現,人們喜歡做一些事情,能夠堅持很長時間。
人們喜歡做一些事情,是因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能夠投入,并且有興趣,才會繼續做下去,才會有動力。而這種做事情的感覺,能夠讓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有一種做事情的愉悅感。
所以,當孩子知道自己是為了這件事情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增加內心的興趣,
愿意投入到這件事情當中。
2.多傾聽孩子,多和孩子溝通
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橋梁。
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和孩子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經歷了很多的困惑和不舍,
所以當家長和孩子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
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這樣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一種積壓的想法,變得更加的焦慮。
讓孩子知道,家長還是希望他能夠考出好成績的,只是每一次考試并不是衡量孩子優秀的唯一標準,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考試,告訴孩子,無論結果如何,爸爸媽媽媽都是最愛你的,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和我們說。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