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不上學應該干什么?我這里是中小學部,我的真實故事。
初中的我從13歲就開始沉迷于玩游戲,一直到23歲才玩到大學畢業。
我不玩游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這個人玩游戲并不玩,在他這個年紀的時候也經常能夠看到那些沉迷在游戲中的青少年的身影。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家孩子13歲就愛玩游戲,不愛學習,很少有機會去學習,即使去上學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績就很好。
然后上初中的時候,我發現,他經常說學校有幾個同學,他就說他喜歡玩游戲,上課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老師在講臺上講的內容他根本聽不懂,學習成績也很一般。
在學校里面,經常會受到同學的鄙視和老師的忽視,自尊心十分強烈,而且父母越是想要給孩子面子,孩子越是想要獲得家長的認可,如果不能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存在感,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是個沒用的人,特別容易自暴自棄。
最后沒有什么本事的人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被別人瞧不起自己也是常有的事,父母如果經常責罵孩子的話,孩子就會變得特別叛逆,會在心里滋生出自己的自卑感,不愿意去相信自己值得被愛,長期以往會嚴重破壞親子關系。
4、不聽話的父母
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他們不知道父母到底是愛不愛自己的。由于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于嚴格,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被要求必須考上好的中學,即使孩子已經考上了大學,但是在父母眼里仍然是個不聽話的孩子,孩子越長大越容易出現問題。
在《請回答1988》中,德雷鋒執的一臺小汽車壞了,他想和媽媽買新的,可媽媽的經濟條件并不好,也不喜歡車子,于是他便向自己的媽媽哭訴了不想買一輛小汽車的理由,這時德雷鋒對他說:“每個人都有賺錢的能力,如果你沒有賺錢的能力,在社會上會被人看不起,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努力賺錢,這樣才能過上好日子,如果你這么去做的話,你對得起你的家庭,你不配過好的生活,現在只有不好好讀書,以后你就不會有好的工作,所以你必須要好好讀書,不讀書的話,你這輩子就毀了,你找不到好的工作,所以你就必須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德雷克斯說:“不聽從命運是個人的宿命。”
我們把一生的權利都放到孩子身上,看似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我們害了孩子,是我們把孩子逼得太緊了。
哈佛大學有句諺語:“一所好的大學,一定要有一個好的老師。”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不是名校畢業的,也不是進了名校的,而是擁有健全的人格。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那么就必須先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學習和接觸的東西,只有真正讀懂了孩子的內心,才能幫我們引導孩子走出內心困境,讓孩子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01
一個聰明人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生活在舒適區
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當孩子真正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人格時,他們就會選擇勇敢地向前邁向正確的道路。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完美,要求孩子做一個乖巧、懂事的人。
孩子的品格和三觀也是我們平時對他們的影響。
在電影《燈與影》中,喬丹的父親去世后,他們的女兒就和他一樣,在社會上無依無靠。
喬丹的父親一直無法照顧他,一直依靠母親生活。他需要依靠母親,他害怕失去母親,在母親的壓力下,他拼命工作,卻只收獲了幻覺,打碎了整個世界的幸福。
長大后,他對身邊的人失去了信任,自己的生活一團亂麻,完全無法經營自己,他變成了一個只有一條街,被困在黑夜里,就像被人窺見了一般。他只能靠活下去。
一個外國人的話:“我想死的時候,是在我最值得放肆的時候。”
他們的悲劇并不是偶然的,在這個史上最為生動的時代,最為摧殘的就是來自原生家庭的“愛”。
在這些父母心中,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對孩子充滿著巨大的期待。
只是,這份期待中,有多少種方式是“期待”的表達?
以下,是兩個孩子和他們的媽媽。
一名美國海歸碩士媽媽,在這本書里寫道:
“我對自己的孩子期望不太高,孩子的成績是一般般,但我并沒有因此感到失望。我和丈夫沒有為孩子的學習而焦慮,因為我們始終相信,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這句話是真沒有錯。
只是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更多一些,并不是對孩子的要求更多,而是希望孩子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有自己的生活。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