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5歲的男生,突然對爸爸說:“我不想讀書了,我要跟大人一樣去賺錢。”
如果自家的孩子也這么說,相信很多父母劈頭蓋臉就會一頓狠批:“你以為賺錢很容易嗎?”“就你這樣的,能做什么工作賺錢?”
但這個男生的爸爸沒有跟孩子講大道理,而是讓兒子去工地搬磚。

一開始,兒子還挺開心的,沒想到才干了四天就反悔了。
爸爸不失時機地問他:“累不累?是讀書好還是干活好?”
孩子忙不迭地吐槽:“還是讀書好,我這個年紀不讀書還能去干嘛,以后只想好好讀書。”

一個讓無數父母都頭疼的厭學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么辦法,一定可以讓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沒有吃過苦的孩子,很難成為優秀的人。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成為溫室里的花朵,而是懂得讓孩子學會吃這3種苦:
01、學習的苦
學習確實很辛苦,但是不學習,會錯失人生更多美好的風景。
蔡康永曾說: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了,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又只好說‘我不會’……
學習苦嗎?當然苦。
有的人半途而廢了,有的人卻咬牙堅持,最后看到的風景當然不一樣。
在一檔娛樂節目中,王迅看著劉憲華和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老師一起合奏,突然有感而發:
“小時候我媽一個月的工資是18元,卻用41塊錢給我買了一把小提琴。剛開始我特別喜歡,后來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但現在特別后悔……”

而劉憲華5歲學古典小提琴、6歲學鋼琴。一到暑假,他的父母就會把他送到小提琴老師那里同吃同住,每天從早練到晚,特別辛苦。
可現在回憶起來,他很感謝父母的“狠勁”:“感謝他們一直在逼我、鼓勵我。”

知乎上曾有一個引起熱議的問題: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
有人回答:因為生活的苦無法逃避,而學習的苦可以選擇逃避。
我們很難苛求一個孩子能依靠自律堅持練習,所以,唯有引導他們學會堅持。
孩子只有吃得了學習的苦,才能站上更大的平臺,接觸更廣闊的的天地。
02、挫折的苦
好友的女兒讀三年級,前幾天期中考試英語考了倒數。
孩子一回來就哭著說:“媽媽,英語太難了,我跟不上。”
好友安慰她沒關系,這一次沒考好,下次努力就能迎頭趕上了。可是孩子越發哭得厲害,說自己討厭英語,不想再學下去了。
好友想了想,抱了抱她說:“你們現在的英語,真的比媽媽小時候學的難,我看見你每天都在很努力地背單詞和課文了。”
孩子哭了十來分鐘,最后對她說了一句話:“媽媽,我要追上同學,你幫我吧。”
遇到挫折的時候有情緒,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孩子還小,他們不知道如何排解不良情緒,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挫折,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引導。

阿德勒曾在《洞察人性》中,提過3個建議:
- 同情和理解孩子:不是安慰,而是共情,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很傷心難過;
- 等孩子情緒穩定之后,一起分析原因: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 帶孩子出去放松放松。
習慣了一帆風順的孩子,在困難面前會習慣性退縮。可如果孩子能在父母的引導下不輕易放棄,愿意去努力克服困難,就一定能迎來更大的成功。
03、生活的苦
都說:不吃學習的苦,未來就要吃生活的苦。現在不累,以后就會更累。
一個六歲的小男孩,跟著媽媽去工廠體驗生活。
只見他看起活來有模有樣的,認真的模樣一定也不比大人差,不一會兒就大汗淋漓地感嘆:“錢真的不好掙啊!”

不少網友看完視頻后,紛紛表示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很贊:
“生活不容易,讓孩子感受一下是對的。”
“身體力行才能讓孩子感觸更深……”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生活實苦,只有在經歷過后,才能明白什么叫“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當然,所謂的吃苦,并不僅僅是指讓孩子挨餓受凍,而是要讓孩子體會到生活的不容易,這樣他們才會更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叔本華說:“人生就是痛苦的,但我們可以把痛苦轉換成幸福。”
吃過苦的孩子,才會更懂得珍惜與堅持,才能有更大的底氣去行走世界!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