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化名)讀高二了,一年來,先后買了七部手機,無一例外,都被母親無情地沒收了。
林林讀初中時,她的母親曾自豪地復述了他的一句話:“我不敢像你們(同學)去外面打游戲,我媽知道了,一定會打斷我的腿!”
從小,林林的母親就禁止孩子用手機,哪怕是那種功能非常單一的手機也不給他買。有一年,林林暑期到大爺家耍,一個人第一次,單獨坐車出門,他的母親都沒讓他帶手機,以方便聯系。

母親在一所高中教書,母親可能見多了許多因使用“手機”而自毀前程的學生,禁止學生把手機帶到學校,是許多學校明文規定的,身為教育者,當然一視同仁,要求自己的子女執行。
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母親的威力再也抵擋不住“手機”自帶的魅力。林林剛開始是拿家里人的錢去買,被發現后,家里人團結一致,保管好錢,不讓他有機會有錢。盡管如此,孩子還是會不斷地買回手機,從一手到二手,從貴到便宜。

這些言行的背后是父母的心聲:“孩子,你玩手機,你的人生就玩完了!”
孩子的心聲:“心心念念的手機,為何不能真正擁有你?”


父母與孩子對待手機的沖突是如何形成的呢?
1、手機越來越成為老少皆需的社交產品
互聯網時代,手機的功能日趨強大。一機在手,可以網購、聊天、查資料、娛樂(看抖音,新聞、K歌……)
個人離不開手機,社會更需要手機。去醫院需微信掛號、看病交錢,出門坐車,各種掃碼……沒有手機可謂“寸步難行”。
孩子也像大人一樣,渴望有一部手機,給生活、學習帶來便利。

2、我們的心理越來越依賴手機
視野范圍之內沒有手機的“倩影”更是讓人“驚愧不定”
我們會擔心是否錯過重要的信息:未接的電話,沒看到的新聞,群里重要的通知……
如果手機不幸丟失,于機主無疑是一場突臨的災難。里面有我們的錢錢和許多隱私:照片、私密日記、微信好友的交往記錄……

這時,在未知的想象中,大腦呈現許多不好的畫面:錢還在否?心里的事別人知道了,會怎么想?心生的焦慮和不安難于控制……
有一次在動車上,一個剛上車的女孩驚呼一聲:“誰拿了我的手機?”聲音中掩飾不住內心的慌亂和著急。
“哦,在包里。”女孩長出了一口氣,像泄氣的皮球發出一聲嘆息。

3、許多事因手機而被“拖延”
人的天性都是避苦趨樂的,那些需要我們動腦筋,費時又費力的事,比如解不開的方程式,記不住的英語課文、化學反應式,處理不好的同學關系等,孩子會選擇逃避的方式對待,而看看手機,就是最直接、最簡單、最方便的回避方法。
似乎眼都不曾眨一下,幾十分鐘就過去了。心里愉悅的感覺,真的會讓時間“停留”。
隨時間“停留”的事,因手機而被“拖延”。

生活、學習需要手機,我們對手機如此依賴,時間久了,我們會失去自律性,被其“拖延”或被 “誤入歧途”。
家長對手機的好、壞明察秋毫,為了杜絕手機的“壞”,最好的辦法就是忍痛割愛,毫不猶豫舍去手機的“好”。
心想:“沒有了手機,所擔心的事就不會發生,孩子就會專心學習了!”

可好產品即使看不見,也會說話,他天天都在對孩子說:“這里有一個精彩的世界,來看看吧,來看看吧!”
事件就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的沖突之中,父母越不給自己買手機,自己越要買,想方設法地買。父母越不讓玩手機,自己越要玩。


面對手機,孩子與父母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言行沖突該如何解決呢?
首先,家長要調整認知
1、孩子對手機的需要,家長不能單純的理解為“青春期逆反”
青春叛逆是大多數家長都能感知到的孩子的言行,常聽一些父母說:“我說一句,他頂十句;我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這些表面的言行所隱藏的孩子內心的需求,一些家長沒有深思過。
孩子內心的需求是什么呢?

擁有一個手機,對于孩子來說,更像是穿上一件人人都有的時尚的外衣。可以方便地了解到,同學之間共同的話題,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融入到集體生活之中。
而我們的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太多的擔心和焦慮,想放手卻不敢放手。特別是孩子不如父母期待的樣子時,會更加加強對孩子的掌控。

2、青春期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時期,要允許孩子去發現自我。
著名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人格理論認為,12-18歲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時期。
青春期,孩子所處的環境擴大,視野越來越開闊,不再是單純的校園——家的生活,還有對社會現象的了解,人際關系的探尋。他們對于自我的認識,需要不斷地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中去整合——自我同一性。
他們會思考,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在別人眼里怎么樣,我的優點是什么,我的缺點是什么,如何去克服。我的能力如何?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手機可以作為孩子探尋自我而使用的簡便工具,在各種新聞報道中,網友的評價中去判斷事件形成的原因,自己的看法,在別人的人生中思考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主要起引導和督促的作用,要適當放手讓孩子去實踐,在實踐中去認識自己。

3、青春期孩子的思維已由感性思維,逐漸過程到邏輯理性思維。
青春期的孩子記憶能力最強,思維由感性思維向邏輯、理性思維過度。他們有時會沖動,控制不好情緒和言行,但在家長的鼓勵下,他們是有潛力管理好學習和娛樂的。
管理自己的過程,就是邏輯思維不斷形成的過程,孩子會慢慢“自律”,理智地使用手機。
這需要家長的信任、尊重,需要家長給他們時間和空間。

4、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才會更積極地生活和學習。
有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我們才會更積極、主動、充滿熱情去生活和工作。我想,對于孩子也是一樣的。
把對手機的使用權歸屬于孩子,讓他自己安排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用手機,看什么內容,看多久。
讓孩子學著做一個自己對自己負責的人。
試想,如果林林的母親在初中孩子的課業還不十分繁重時,給他買一個手機,引導他合理、有效地使用,讓手機成為學習的工具,就不至于在高中時這么糾結了,畢竟為了高考,主要的精力似乎是應放在學習上,輸不起的心理,更讓家長不敢讓孩子使用手機了。

其次,給予孩子心理輔導。
1、手機是生活、學習的工具,我們是在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使用。
智能手機上各式各樣的APP,可以查字典、看小說、新聞……相比于紙質工具書,確實先進了許多,可以節約許多查閱的時間。
把手機當作學習的工具,是學生使用手機最主要的目的。
就像一輛心愛的車車,不管外表多么的耀眼、令人動容,都是我們開著它走,而不是它帶著我們走。
這點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成人都是重要的。

2、沉迷手機,是一種心理上對手機的依賴,是負面強化行為,結果是無力自拔。
對手機愛不釋手,忘了時間和空間,半夜躲在被子里看手機或者因玩手機而誤了背課文……這種現象可能是每個孩子都會做一次的,受到的批評教育也是有的。
表面的教育不能杜絕這種現象的再次發生。重要的是對這種行為有深層次的心理認知。
在手機上聽聽音樂,看看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新聞,確實能讓孩子們勞逸結合,但學業上一遇到困難就去玩手機,時間久了,對手機就會形成依賴。
看手機時,孩子的心情是放松和愉悅的,但這只是暫時緩解了學業的壓力,學習上搞不懂的、不會做的題,依然會再次讓孩子難受,為了逃避挫敗感,就再去玩會手機。
結果是看手機的頻率越來越高,玩的時間越來越長,不知不覺,對手機就形成了依賴。打游戲也是一樣的道理。

最后,共同制定雙方都能接受的,對手機的管理辦法
家長認識到孩子對手機渴望的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孩子意識到心理對手機依賴的危害。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督促,父母與孩子一起,合理制定雙方都能接受的,對手機的管理辦法。
如何制定呢,建議如下:

1、明確孩子用手機的目的
給孩子買手機,是輔助孩子學習,手機是孩子學習的工具。
2、規定孩子自主用手機的場合和時間
讓孩子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制定使用手機的地點、場合、時長、瀏覽的內容。

3、在學習中找到身心愉悅的方法,替代玩手機帶來的快感。
最近聽樊登講《考試腦科學》,這是新疆一所著名高中的校長經過層層傳遞交給樊登的。書中講到“行動效應”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行動效應”就是一開始不想學習,可試著去學了后,越學越有興趣,樂在學中。如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解不開的方程式,通過自己的反復演算,最終解開了。這時,心中的喜悅不言而喻。
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了克服困難帶來的自豪感和喜悅感,就會慢慢淡化使用手機或打游戲帶來的身心愉悅感。
父母要鼓勵,引導孩子找到學習中的樂趣。

4、制定一些獎勵的辦法
要求孩子每天記錄使用手機時自律的程度,家長幫著督促。手機管理得好,學習有進步,可以給予孩子一些獎勵。
如帶孩子假期去旅行,讓孩子查閱資料,規劃路線,網上訂住宿,讓孩子認識手機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知識,同時自己也有成人感。
在生活中、大自然中感知知識的運用,讓孩子熱愛學習。

5、讓手機有一個固定的“家”
學習和休息時,讓手機單獨呆一個屋。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有利于學習的環境,減少對手機的關注。
成長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家長開導,督促,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管理,這種習得的學習模式,能幫助孩子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其它誘惑。
孩子能自律、獨立、健康地成長,才是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教育。


寫在最后
科技的發展和運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能順應。早接觸,早出問題,早想辦法解決才是對待手機應有的態度。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丹比薩·莫約
不管現在孩子是否會管理手機,父母是否擔心手機會影響孩子的學業。只要家長和孩子識破了手機的真面目,大家就可齊心協力,合理使用手機,讓手機成為有用的工具。
父母可放心地給孩子配一個手機,孩子可自豪地說:“心心念念的手機,我能夠真正擁有你,掌控你。”

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需要把目光放遠一點,耐心一點。
靜待花開!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