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4月28日訊(通訊員 黃芳 劉禹辰)小駿(化名)今年8歲了,活潑好動、熱情開朗,是小伙伴中的“孩子王”。然而在爸媽的眼中,他卻是個令人頭疼的“網癮兒童”,為了給孩子戒除“網癮”,他們來到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少心理科。
小駿父母對接診的盛夏醫生說道:“孩子對手機的沉迷已經到了我們無法理解的程度!放假的時候不用說,拿到手機就不撒手。開學以后作業拖拖拉拉能寫很久,一心就想著要看手機!你稍微不愿意了,他就能在地上撒潑打滾、又哭又鬧,現在還學會趁我睡著偷偷拿走我手機玩了,這么下去還了得?”
據家長描述,小駿從上幼兒園起就比別家小孩好動,精力充沛又愛在別人面前表現,和同齡人玩耍很容易起沖突,同學覺得小駿調皮、容易生氣;老師評價小駿平時非常積極,但上課愛走神,自控能力弱;父母認為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監督就完不成作業,玩手機成癮,覺得現在孩子不聽話、厭學都是手機惹的禍,為此還當著孩子的面砸壞了一部手機,但這番舉動之后,孩子更不聽話了,還試圖用壓歲錢自己去買手機。
隨著家長對孩子種種問題的陳述,盛夏醫生發現小駿的情況并非“網癮”,更可能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導致的。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癥,是指發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
由于小駿父母對ADHD這一病癥缺乏認識,早年未能及時帶孩子就醫治療,而ADHD并不單純表現為注意力分散或者好動,它會導致各類問題,如易對電子產品成癮、自我管理能力弱、情緒調節功能不佳等。
小駿最顯現的表現在于對手機的沉迷,但父母對這一病癥沒有認知,便不會理解這種行為是ADHD引發的臨床癥狀,而會給孩子貼上“網癮”“厭學”“懶惰”的標簽,甚至為此批評懲罰責打孩子,造成親子間沖突矛盾加劇后孩子更加厭學叛逆的惡性循環。
盛夏介紹,小駿的情況并非不可扭轉。針對ADHD患兒,尤其在10歲適齡階段內,早發現、早干預,通過調整父母教養方式、堅持長時間行為訓練,配合藥物治療,孩子的異常行為是可以糾正的。ADHD的干預需要長期堅持以及家長充分的耐心和支持。盛夏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如果家長與孩子間存在矛盾沖突的話,需要修復親子關系,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游戲,對良好行為給予表揚、鼓勵、獎勵等肯定性評價,逐漸改善親子關系;
二是積極關注并表揚孩子正確的具體行為事件,強化、固化良好行為,家長通過改進自己的監管方式,提高指令的有效力度,增進孩子的自覺服從行為能力;
三是可以嘗試家庭代幣方案,把家庭規則細化,運用積分幫助孩子學習遵守規則和服從指令,運用扣分來改變其不良行為,并在家庭內形成制度;
四是將孩子需要習得的社會規則在家庭以外的區域進行泛化,并增強孩子在自控方面的信心。
通過一段長時間的藥物治療、父母培訓和行為訓練后,小駿的“網癮”問題逐漸消退,親子間的關系也在日漸恢復,相信小駿的未來也將更加豐富多彩。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