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個愛打游戲的人。
從“夢幻西游”(暴露年齡啊)開始,魔獸世界到現在的王者農藥。
只能慶幸自己的初中或是高中階段沒有這些游戲,否則真的不知道自己現在在哪個地方混呢。
于是有人說,真懷念小時候啊!
那個時候空氣是清新的、貧富是沒有差距的、食品也是安全的、更沒有“電子鴉片”的誘惑,大家都按部就班地學習與生活,哪像現在煩惱那么多?
可是我依然感謝時代的進步,因為進步才有了現在多彩多姿的生活,我們不能只看到負面的影響而忽略了正面的因素。
更何況我們也無法拒絕時代的進步,缺的可能是方法、決心和毅力吧。
再說回游戲上來。
很顯然,游戲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電子產品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使得手游迅速發展,不僅僅是手游,還有各種短視頻、社交工具等等APP,讓大家越來越依賴手機。
成年人都拒絕不了的東西,讓孩子怎么去拒絕?
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也就成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于是,“沉迷游戲”與“專心讀書”成了對立的兩面,因為幾乎沒有哪個學生能沉迷游戲還能學習成績拔尖,這兩頭只能顧一頭。
如果孩子沉迷游戲,學習成績一塌糊涂,家長又該怎么辦?
打一頓能解決問題嗎?
不要說打一頓,就算是打兩頓,打N頓都不見得能解決這個問題。
也有的家長說只能沒收手機,不給他們工具他們也就沒有辦法玩了吧?
這確實是一個辦法,但有沒有效果卻不一定,因為“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啊!
我有一個朋友,她初中的兒子也是沉迷游戲,學習一塌糊涂,可是她把兒子手機沒收后,她兒子的成績卻依然沒有起色,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她兒子的心不在學習上,家長也不可能一直不給孩子手機,至少孩子說查題什么的你總得給他吧?
給了他,他或許真的是查題,但也或許就拿著手機干其它事情去了……
你也不可能一直監視他,太累了,條件上也不是很允許吧?
所以說,光堵不疏是不行的。
那該怎么辦呢?
游戲也可以成為家長拿捏孩子的“砝碼”
讓孩子完全與游戲絕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學校同學間難免會討論游戲,更糟糕的情況是雖然學校會要求上交手機,但有的“機靈”的學生會只上交個手機模型(老師不會挨個去檢查,被抓到的幾率很小),真正的手機還在他自己手上,那玩起來真的是太方便了。
所以,只能和孩子“談條件”。
可以規定一周三個小時的游戲時間。
為什么是三個小時呢?
這與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網絡游戲”的相關規定有聯系,因為這個通知要求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的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的網絡游戲服務。
所以,如果孩子不滿意這個時長,家長可以搬出這個通知,告訴他們,這個游戲時長不是家長自己想當然定出來的,我們都是按照規定來的,我們也沒有方法啊!
由此,順利“甩鍋”給新聞出版署了,孩子也對此無可奈何,也不怕孩子對家長有怨言了。
但是,每周三小時的游戲時間是上限,也就是說最多只能玩三個小時,那么,孩子如果想玩滿這個時長的話,就必須拿成績來換。
要百分之一百滿足家長說提出的“條件”才能“成交”。
當然,家長提出的條件也不能太高。
比如說,孩子的成績明明是中下,家長卻要求孩子成績達到中上才能玩游戲。
這樣的要求,脫離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也無法達到,這種情況下,孩子自己也沒有信心和毅力去達到,這就是一個無效的協議。
就像驢拉磨一樣,驢覺得自己是能吃到掛在自己前面的那根胡蘿卜的,所以它才會一直不停地去轉圈想要夠到這根胡蘿卜。
孩子如果覺得自己根本達不到要求,惰性發作,還能去努力嗎?
因此,家長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孩子能有所進步,就可以鼓勵和獎勵。
自己以身作則,放下手機
讓孩子自己努力很重要,但是以身作則更重要。
試想一下,本來學習對于孩子而言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結果他看到爸媽各自拿著手機一個刷某音,一個玩游戲,都玩得很高興,他會怎么想?他還能安心學習嗎?
所以在家的時候,哪怕你想玩手機想得厲害,也都得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踏踏實實給孩子做個榜樣,看書也好,做家務也罷,總之得與娛樂無關,創造出一個安靜的氛圍,配合孩子的學習。
甚至如果可以的話,每周帶著孩子一起看書,一起聊聊讀后感,既增加了思想的交流,也增加了彼此的情感溝通,總是比什么都不干的強吧。
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想要取得成績更是不易,特別是成績不好的孩子,往往是還沒有看到一點成績,他們自己就已經放棄了。
這個時候,家長只能拿出自己的耐心,陪伴他們,鼓勵他們,大家都很不容易,還是加油吧!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