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孩子放學回家就玩手機,學習拖拉不認真,父母該不該沒收手機
有家長私信說:“老師,孩子現在初三,很快就要中考了,他現在不緊不慢,回家就是抓著手機玩,學習總是拖到晚上九點多才開始,搞到十一點多才結束,第二天又無精打采去上學,他這種狀態在學校哪里學得進去呢?我能不能把他手機沒收了,等他考完試再給他?”
中考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孩子在學校當中必然也感受到很多的壓力,比如即將要中考的壓力,考試的壓力,排名的壓力等等,回到家,家里是個放松的地方,是個能讓自己喘口氣的地方,因此,他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暫時卸下身上的壓力。
我也經常跟家長講,學習是一件消耗性的事物,它需要有動力去支撐,也需要在“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中加點甜才行,孩子學起來才不會覺得很痛苦,很疲憊。
試想一下,孩子在學校里學了一天的課程之后,疲憊回到家中,剛放下書包,父母就催促著“趕快去學習,快去寫作業,寫完才好早點睡,明天還要早起去上課……”孩子聽到這些話會是什么樣的感受呢?
估計會想:“天吶,我休息一會都不行嗎?天天就知道催我寫作業,學習真是太痛苦了。”
這就好比我們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之后,家里人催促說:“你趕緊吃飯,吃完趕緊總結下你今天上班的得失,準備好明天上班需要用的材料,弄完趕緊睡,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我想,被人催促的感覺一定很不好受,甚至,原本自己想去做的事情會因為別人的催促而心生反感。
父母的催促和嘮叨無疑會為孩子的學習增添更多的痛苦和煩躁的情緒,導致孩子更加厭煩學習這件事情,那么他就會更加渴望獲得快樂,從哪里獲得呢?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從手機里去獲得。
李玫瑾教授在研討會中針對孩子玩手機這種現狀曾經講到一句話:
“(孩子)他核心的問題是一種快樂感受,而你要想把他拔出來,必須得增加快樂,而不是拔掉電源,沒收手機。”
那么李玫瑾教授口中的“快樂”到底是指什么呢?作者從以下兩個維度來剖析:
1. 持續提供“快樂”的依據
對于孩子來說,到底什么是快樂呢?父母上一秒鐘還是笑嘻嘻關心著孩子,下一秒鐘立馬歇斯底里,這絕對不是孩子渴望的快樂;又或者說,父母今天刻意忍住火氣,等明天實在受不了了,就怒氣加倍對孩子破口大罵,這也無法帶給孩子快樂的感受;
而且相反,你這一罵,孩子或許就把在這之前,從父母身上感受到的快樂全部都一筆勾銷了(反正你該罵的也罵了,咱們互不相欠了);
因此,真正的快樂,有賴于父母持續提供“快樂”的依據。
2. 幫助孩子中斷對消極情緒的聯想
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在《人性的開拓》一書中寫道:
“如果你從自己,從你的老師、父母、朋友、廣告或其他來源得到過一個信念,如果你對這個信念不疑,那么,這個信念與催眠家對受催眠者所施的力量就是同等的了。”
當父母或老師對一個孩子說:“你怎么那么笨?笨鳥還不知道更加努力點?”當孩子經常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他會真的相信自己是一個笨小孩,或者對“自己根本不是學習的料”這一念頭深信不疑,由此發展出更多與之吻合的行為,例如:厭學、逃課、反叛老師或父母等。
同理,當父母多次采取錯誤的管教方式,對待沉迷游戲的孩子時,孩子也會接受這樣一個信念:“父母根本就不懂我,哎,算了,跟他們講話就像對牛彈琴,怎么講都講不通,還不如啥都不說來得省事。”這也是大多數沉迷游戲的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怎么辦呢?那就需要父母學會中斷孩子消極情緒聯想的策略技巧。
換句話說就是,孩子的痛苦實際上是一種對過往經歷的回憶和聯想,這就像兩個曾經在戰場里出生入死的戰友,我們暫且稱之為戰友A,和戰友B;
當多年后他們再次重逢,戰友A聊起了當年被敵人追殺的處境(消極情緒聯想),昔日的絕望和恐懼,仿佛就在眼前,于是開始難過的痛哭起來……
這個時候,戰友B沒等他繼續說下去,便向前緊緊地抱著戰友A,并且振奮地說到:“好兄弟,一切都過去了,萬幸的是,我們都堅強地活下來了!”
從那以后,每當他們想起了昔日無情的戰場,喚醒的不再是恐懼和害怕,取而代之的是無比珍貴的戰友情誼……
而以上這個例子,戰友B在戰友A回憶痛苦往事的時候,沒等其說完,直接給了對方一個擁抱,并且鼓勵了對方一番,這便是中斷“消極情緒聯想”最好的示范。
因為在戰友A正在回憶往日的痛苦和恐懼的時候,被戰友B的行為有效打斷了,導致其無法繼續聯想下去了,而他的痛苦情緒也由此中斷,取而代之的是戰友B所帶來的振奮與感動,以及真摯的戰友情所帶來的快樂和滿足。
這個技巧,同樣適用于我們與孩子的溝通相處中。當孩子情緒非常暴躁的時候,和父母對著干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氣急敗壞地破口大罵,訓斥孩子沒有良心,對孩子不留余力地表達自己的不滿與失望;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孩子暴躁之時,在其大腦被“消極情緒”所占據之時,給孩子遞上一杯溫水;或者沒有任何理由地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真誠地向孩子承認自己剛才情緒的失控,以及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并向孩子道歉,以及表達內心的信任與關愛。
那么,孩子的對“消極情緒”的聯想,便由此被中斷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溫暖的關懷、信任與尊重。試問又有哪個孩子,不希望自己擁有這樣的父母呢?切記,孩子不是不愿改變,只是,他得以改變的動力和企圖心,需要父母重新用愛來喚醒……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