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成癮”居然是精神病?嚇得我手機都掉了!真相在此(游戲成癮是精神疾病嗎)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未成年人沉迷游戲的問題更加嚴重,關于游戲成癮是否屬于疾病的爭議由來已久。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最新一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首次把“游戲障礙”即通常所說的“游戲成癮”納入到精神疾病中,將游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相關規定于6月19日起生效。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下。
什么是游戲成癮?
本次發布ICD-11跟電子游戲有關的診斷有兩條:一條是游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另一條是有害的游戲行為(Hazardous gaming)。
游戲成癮:是一種游戲行為(“數碼游戲”或“視頻游戲”)模式,其特點是對游戲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戲,以致其它興趣和日常活動都須讓位于游戲,即使出現負面后果,游戲仍然繼續下去或不斷升級。
游戲成癮如何診斷?
就游戲障礙的診斷而言,行為模式必須足夠嚴重,導致在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場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重大的損害,并通常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如果癥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
不能依據簡單的上網或網絡游戲行為本身即做出判斷,必須由醫療機構的專業醫師,嚴格依據相關標準才能做出合理判斷。
現行標準中一共列出了9種癥狀,至少滿足其中5項,即可診斷為游戲成癮:
1、過度游戲:沉湎于游戲。
2、戒斷:當游戲被停止后出現煩躁、焦慮或易怒等癥狀。
3、耐受:對游戲開始有耐受性,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參與游戲。
4、失控:對參與游戲難以自控。
5、失去其他興趣:除游戲外,對以往的愛好喪失興趣。
6、專注游戲:盡管了解游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但仍繼續過度參與游戲。
7、誤導他人: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游戲時間。
8、作為逃避手段:通過游戲逃避或緩解負性心境(如無助感、內疚或焦慮等)。
9、不惜失去機會:因參與游戲,重要的人際關系受損、失去工作/教育/職業機會。
游戲成癮如何對癥下藥?
許多國家通過立法的方式加強了對網絡游戲監管力度,我國規定對游戲玩家進行實名驗證,提倡給未成年用戶消費設限、限制游戲時間,未成年用戶受到防沉迷系統的限制。
目前尚沒有直接針對游戲成癮的藥物,不少家長將孩子送進不正規的非法治網癮機構,這些機構往往采取封閉式管理、軍事化管理、高強度體能訓練等方式,利用電擊、毆打、辱罵或體罰等殘酷方法戒網癮,而且收費不菲,以損害其身心健康為代價。
即使游戲成癮最終被ICD正式列為精神障礙,我們也必須清楚,玩游戲的人很多,不是所有游戲的行為都可以稱之為游戲成癮,真正成癮的只是少數,家長以及游戲愛好者不必談游戲色變。
如果孩子有沉迷游戲的傾向,不妨先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戲,明確其因何種因素而沉迷消除對游戲的依賴感,引導他們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培養更全面健康的生活興趣。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