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北部,存在著一片巨大的沙漠,它西起大西洋海岸,東至紅海之濱,東-西長度約為5600公里,南-北寬度可達2000公里,面積超過900萬平方公里。是的,這就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那么如此巨大的沙漠,到底是怎么來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個這個話題。
由于地球的板塊運動,地球上的陸地其實一直都在緩慢地移動,在4000萬年前,非洲所在的板塊并沒有位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位置,在其北方有一片寬闊的海洋,這被稱為特提斯海,在來自海洋的大量濕潤空氣的滋潤下,那時的非洲北部并不存在撒哈拉沙漠,而是一大片綠洲。
然而就是從4000萬年前起,非洲所在的板塊開始不斷地向北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最終撞上了歐洲所在的板塊,這就造成了特提斯海的閉合,而非洲所在的板塊北部也因為擠壓而抬升,而更多的陸地也露出了海面。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推測均有充分的證據支撐,比如說在非洲北部發現的大量紅樹林根部化石,又比如說在位于開羅西南約150公里處的“鯨魚谷”中,科學家發現了大量的古代鯨類化石,甚至在金字塔的石料中,也存在著遠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圖為非洲北部發現的紅樹林根部化石)
(圖為“鯨魚谷”中發現的矛齒鯨化石,距今已有3700萬年)
(圖為金字塔石料中發現的“貨幣蟲”化石)
這場板塊運動將撒哈拉置入了北回歸線的兩側,使其常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而來自北方海洋的濕潤空氣也出現了大幅度的降低,與此同時,這場板塊運動還造成了撒哈拉的東側高高隆起,這樣就阻止了來自東側海洋的濕潤空氣進入陸地深處。
而能夠吹進撒哈拉的東北信風,又是來自于亞洲西部的干燥區,盡管東北信風在吹進撒哈拉之前會途經紅海,但因為紅海太過狹窄,所以氣流在通過時所獲取的濕潤空氣就非常有限,僅憑這一點點濕潤空氣,很難在撒哈拉形成降水,而由于東北信風的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濕潤空氣也很難進入撒哈拉。
總之就是一句話,由于這場板塊運動,撒哈拉失去了很多濕潤空氣的來源,從此為形成巨大的沙漠打下了基礎。注意,只是打下了基礎,而不是從此以后撒哈拉沙漠就形成了,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接著看。
在東北信風吹拂下,撒哈拉每年都有數以億噸計的塵土被帶走,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會在大西洋中沉積下來,通過對古代沉積物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在過去的幾十萬年時間里,撒哈拉的氣候一直在干燥和濕潤之間有規律地切換,時間周期為2萬多年。
而在撒哈拉沙漠中發現的遠古壁畫,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這種現象,在這些壁畫中出現了很多馬、水牛、大象、長頸鹿等動物,而我們都知道,這些動物是不可能在沙漠中生存的,特別是馬。
根據科學家的測定,這些這些壁畫應該是古代人類繪制于6千至1.1萬年前,這就意味著,那個時候的撒哈拉應該存在著大片的綠洲或草原,雨水也相當充足,足以支持這些動物生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撒哈拉的氣候會有規律地切換呢?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地球進動。
所謂地球進動,是指地球的自轉軸會在太陽與月亮的引力影響下圍繞著地球的公轉軸旋轉,這種旋轉在空間里的軌跡是一個圓錐面,其周期大約為2.57萬年。
我們知道,在地球上陽光直射的位置,其獲取到的太陽能量最高,而隨著陽光傾斜度的增加,獲取到的太陽能量也就隨之減少。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地球進動會改變陽光在地球上同一季節的傾斜度,從而影響到地球季節間的太陽能量分布。
也就是說,地球進動會造成地球上的同一區域在同一季節的陽光能量出現“從少到多,又從多到少”這樣一種有規律的變化,而對于撒哈拉所在的區域而言,這將直接影響到夏季風的強弱。
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在夏季的時候,陸地升溫較快,地表附近的空氣在受熱后會“跑”向高空,從而在地表附近形成低氣壓,而因為海洋升溫較慢,所以在海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就相對較低,密度也相對較大,氣壓也比陸地表面高,在這種情況下,海面附近的濕潤空氣就會向陸地表面流動,形成夏季風。
科學家指出,如果撒哈拉的夏季是處于陽光通量較少的時期,那么夏季風就很弱,無法為撒哈拉帶去足夠多的濕潤空氣,在此基礎上再加上我們在前面講到的原因,就很容易形成巨大的沙漠,而最近的幾千年正是處于這段時期,所以一個面積超過900萬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就形成了。
據此我們可以推測出,在未來的日子里,隨著地球進動的持續,撒哈拉沙漠所在區域的太陽通量(同一季節)將會逐漸增加,夏季風也會越來越強,當其達到一定強度的時候,這片當今地球上最大的沙漠就可能會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大片的綠洲或草原。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里,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系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