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熟悉教育以及對培養學生有一定了解的人們都知道,對于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當今社會的教育體系當中,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當然,在這個情境下,外語指的主要是英語。
對于中國的大部分學生而言,習英語以及通過英語相關的能力測試,幾乎會貫穿他們的整個學生生涯。
從早至學前教育開始,到之后的義務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一直到研究生階段,英語的學習都是不可避免的。
盡管在這些學習的背后,最初的動力是各不相同的:學前教育階段可能是為了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義務教育階段則是為了通過各種考試、高等教育和研究生階段是為了閱讀更多外文的文獻。
總而言之,在中國的教育體系當中,英語幾乎是所有學生都繞不開的一門課程,同時也是許多學生感到頭疼的一個大問題。
已經有許多人呼吁,是否能夠將學生接受教育體系當中的外語部分去掉?對此,教育部官方始終沒有給出過明確的回應。
終于在2022年的年底,對于英語學科在我國學生教育體系當中的地位,教育部還是做出了正式的回應。
英語學習:提升還是負擔?
正如上文對于英語學科在不同學習階段當中的目的做出的分析一般,英語學習在大多數的學生看來,都是一門比較有難度,同時還不太容易掌握的學科。
尤其是現在教育行業當中“內卷化”趨勢的蔓延,導致許多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被迫的去接受一些課外的英語輔導,對于家長而言,有些人則是會認為,“學英語”就是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讓自己的子女學習一門國外的語言。
所以有些家長認為,學生要習語文,是因為漢語是我們國家的官方通用語言,除了應試層面的作用之外,語言最起碼還有十分必要的實際作用。
而與之相比,英語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起到的作用,大部分時候是比較微乎其微的。尤其是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翻譯軟件、同聲傳譯等手段已經屢見不鮮。所以某些學生和家長未免會對學習英語產生一些抵觸的情緒。
甚至有部分家長會站在所謂“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漢語地位”“警惕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等“道德制高點”上,指責英語教學在學生受教育體系當中的不合理。
其實究其根本,這些學生和家長之所以對作為一門學科的英語存在如此之大的成見,就是因為他們的眼光有些被限制住了:英語,即是學生要學習的一門課程,也是一種了解其他文化的手段,更是打開世界之門的鑰匙。
官方回應:不必再怨天尤人
關于英語學科的“未來”會何去何從,官方做出正式如下回應:英語在將來的教育體制當中,仍然是考試考察的重點之一,并且與語文數學并重,在素質教育之下,對英語的學習以及考察只強不弱。
在看到了這樣的消息之后,那些之前對英語學科存在各種看法的學生及其家長們應該明白,最起碼在不久的將來,英語仍然是會存在于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的,更不必說類似高考這樣重要的考試了。
對于官方的這一態度,許多專家學者以及一些資深的英語老師表示,之所以英語有這么重要的地位,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在學科之外的作用外,還有著一些比較關鍵的重要作用。
首先,作為一種“工具”,語言自然而然能夠給人們帶來一些權力和地位上的區別。法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米歇爾·福軻認為,在語言被賦予了某些力量之后,也就是成為了“話語”(discourse)之后,就會產生一些話語權。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掌握語言就掌握了話語權。
只有通過學習英語,提升對于西方世界的了解,之后不斷增強我們自己文化的影響力,才有可能將中文和中國文化變為世界上的主流。
最后,想要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一條必經之路就是通過了解西方來學習,最終實現超越。就如同當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先輩一般。
所以學習英語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諸如出國留學、就業等機會,都離不開高超的外語水平。
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學習英語也不僅僅是為了提升成績。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