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讀一方王福庵大師的印。
實際上,大師的大部分印作我們都可以拿出來認認真真學習一番,他精于收拾,精于將一方印的細微之處調整到最佳狀態。他的作品足夠多,一本印譜簡直就是一本優質的篆刻教材。
之所以我們把王福庵的印作為常規的學習材料,是因為我們在學習書法時,把王福庵的《說文部首》做了常規書法教材,經常練習一個人的書法,自然會習得他的儒雅之氣,我們再接著學習他的印,就不會有氣息上的隔膜。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書影)
當然,我們學習王福庵,不僅是學習他的藝術,還應當學習他的人格。當代的社會,做一個安靜的藝術家是可能的,而王福庵不一樣,他到了晚年,人書俱老,人印俱老之時,卻正趕上國難時期。國情使他想安安靜靜做一個藝術家而不得。
一、藝術家的人格與篆刻的抒情功用
我們上一篇文章已經說過了,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為了籠絡各方面的人才,鑒于王福庵的名聲,便請他任職偽印鑄局,王福庵無奈之下,稱病不任,好壞推去了這個職務。
職事雖然可以不做,但心緒卻總是難平,于是他刻了一方“山雉自受其羽”印,用以表達自己的情緒,當然,這主要是明志。其實,在這段時間他刻的印還有幾方,我們興幾個例子,一方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如圖:
(王福庵抗戰時期的印)
這是一方多字細朱文印,這是他最擅長的風格,看邊款:“戊寅長夏,北窗高臥,取東坡詞句作印,時正避兵滬上,日刻一印以消磨歲月,福廠居士王禔。”戊寅年是1938年,正是抗戰全面爆發的第二年。我們可以想見,59歲的王福庵大師面對戰事,無可奈何,他能做的事情只是消磨歲月,日刻一印,他的郁悶、無奈之情都通過印面的詞名表達了出來,“乘風歸去”一死了之,顯然不現實。所以我們說,篆刻最終極的作用,表達印人的思想感情是極重要的一端,從這一點來說,它跟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是相通的。
(王福庵:高尚其事)
簡言之,篆刻決不只是刻個名章字號、齋號,收藏等簡單的信用或標記之用,它的深度藝術價值要深遠得多。
抗戰期間,很多藝術工作者都是這樣的無可奈何,他們的抗爭多是無奈又無聲的,比如梅蘭芳先生,干脆蓄了胡須(他唱京戲旦角,有胡子肯定就不能演了),寧肯不演戲,也不給日本人演。
(蓄須明志的梅蘭芳)
藝人們無法一死了之(活著總是好的),于是只能承擔亡國奴的悲愁。王福庵的拒不出任偽職和他的“日刻一印”,顯然也是無聲的反抗,我能日刻一印,但就是不給你們刻(他是稱病不任的)。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大師有多勤勉,多自律。你看,吳昌碩說自己“與印不一日離”,大致也有這個意思,大師們之所以是篆刻大師,是因為他們都是將“刻印”視如吃飯睡覺一樣重要的人。
二、表情達意的一方印
今天要讀的這一方印,也是國難時期的作品,就是這一方:
(王福庵:但愿長醉不愿醒)
與上一方印不同,這是一方多字白文印,也看邊款:“屈子獨醒,自投汨羅,福廠鑒此,但愿長醉,借太白詩作印自嘲,處此濁世,醉寔(實)不易。戊寅家中刻罷漫記。”
苦悶啊,難受啊,醒著不如醉去,所以大師“但愿長醉不愿醒”。但愿長醉不愿醒出自李白的《將進酒》,那是一首“恣歡謔”的詩作,但大師此作引用這一句詩,當然不是這個意境取向,他是真的不愿醒,不愿看到國家和民族承受苦難,因為他在前面說:“屈子獨醒,自投汨羅”一句,屈原的眾人皆醉他獨醒是以他舉身投汨羅為結局的,是生命的代價……
苦悶啊,難受啊,醒著不如醉去,于是,他在萬般痛苦之中奏刀刻了這方印。藝術最動人之處,就是他是可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而欣賞者如果想要理解一件藝術品的精彩,就要設身處地思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技法上的可觀之處
1、斜角呼應
這方印,總共七字,全印排成三列,字數呈“二三二”布排,大師依照文字素材將兩個“愿”字安排在印面的右下和左上兩個位置,天然的斜角呼應:
(斜角呼應的兩個“愿”字)
其實,我們看上圖,這種呼應不僅僅是文字上的呼應,占地面積上,也同樣是斜角折疊式呼應的。
2、文字的欹斜姿態
同前天講的“飲少輒醉”那方印一樣,這方印里也有醉的文化因素,所以,王大師巧妙地安排了多處欹斜的元素,如:
(印中的欹斜元素)
“但”字“旦”部的下橫不是水平的,右下的愿字左部的豎筆是頭部偏右的,醉字的酉部倒向了左側,與右側的末筆的斜勢形成對抗,不字的中豎也不垂直,左上的愿字左部豎筆頭部是向左的(與右下的正好相反,構成的是東倒西歪的醉態),醒字的星部,也倒向酉部,甚至靠在了一起。
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當內容所表達的意境需要這種欹斜時,如果刻得工工整整,那么,在審美上自然就少了文人的雅趣。這其實是文人印與匠人印的“臨界點”,當然,相對來說,刻得如標尺一樣工整雖不容易,加上這種“欹斜”的元素更不容易,因為控制不好,協調不夠,印面就會顯得凌亂不堪了。
3、疏密的強化
這基本上是一方滿白印。我們說過,趙之謙之后,印人們刻白文印,幾乎都會留出醒目的“紅地”,即強化出來醒目的疏密對比點,這方印,在字形上,七個字中,只有“但”字或“不”字有造“紅地”的可能,大師的做法是,強化這兩處的“紅”的感覺,方法是:但字的“日”部,加大了外框,里面的分隔也不均等,強化上半部的紅空,“不”字的做法是將左右兩筆盡可能向兩側外擴,造出了兩塊紅地。
(強化過的幾塊紅地)
這兩處是紅地對于整方印來說相當重要,如果沒有這兩處紅地,印面氣息就會相當憋悶,有了這兩處紅地,就成了疏密適度,虛實相應的佳作。
對于印面氣息調整,為了破除印面的板滯,在細節,大師又在左上的“愿”字左邊做了輕敲處理。滿白印的這種細節“做印”處理,對于破除板滯至關重要。
(王福庵)
一個59歲的老人,在國難期間,一個人待在家里,苦悶不堪,日刻一印以消磨時光,就算這樣高密度的創作,他完成的作品依然是精工之作,如果細讀,就妙趣橫生,意境深遠!大師就是大師!
(【布丁讀印】之3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