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他是先秦諸子百家中最神秘的一位奇人。
傳說他曾經無限接近于仙道領域,不僅能夠駕馭著八方之風,翱翔于天地之間。更是憑借著卓絕的智慧,參透了宇宙天體形成的奧秘,甚至勘破了人世間的陰陽法則與生死輪回。
最終留下一部籠罩著無窮神秘色彩的經典古籍,飄然登仙而去。而他的名字,就叫做列御寇,也就是我們大家口中俗稱的列子。
關于列子的神秘傳聞,就不用多闡述了。莊子書中列子御風的記載,已經足夠令人神往。
而之所以說他低調,則是因為他雖然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智慧,但卻從來不像其他諸子一樣名動天下,聞達諸侯。而是一直隱居于鄉野之間,完善自己的思想和學術。
根據《列子》書中記載:
“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眎之,猶眾庶也。”
也就是說,列子在自己的故鄉鄭國居住了40多年,卻沒有一個達官貴人與之相識。反而都把他當作普通老百姓一樣,認為他是一位泛泛無奇之輩。
然而,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列子雖然在當時名不見經傳。但是他的思想與智慧卻在千秋之后,散發出了無與倫比的奪目光彩。
而他的智慧結晶,則主要集中在列子一書中的第一章——天瑞篇。
這一章里的內容,不僅完美闡述了宇宙天地自然形成的奧秘。更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一個人生存于世間的終極意義。
宇宙天地篇
其實總體來看,列子的思想起源,還是源自于上古時期黃帝對道的理解。
所以他在一開始就告訴弟子們:
“《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一點與道德經里面的記載幾乎如出一轍。
都是在用一種形象化的比喻來描述道的存在。認為世間的天地萬物都有著同一個根源,或者也可以稱之為是整個世界的母體。
同時還取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名字,叫做玄牝之門,意思就是誕生天地的門戶。
但是列子可能是怕自己的學生聽不明白,于是接下來又對這個概念做了一番詳細性的論述: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道雖然衍生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推動著整個世界的運行和變化。但是它自己卻從來不用經歷生與滅的過程,更不曾有過絲毫的改變。
因為它本來就是這個世界的源頭,是包羅一切而又超脫一切的存在。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找不到能夠形容道的詞語,沒有任何形象能夠用來描述道的存在,同時你們也不要試圖將其擬人化,或者形象化。
這一番話無疑是否定了有神論的存在,從而充分證明了道的客觀性和自然性。或者說在列子看來,整個世界并非是被某個神話人物認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一種自然的力量所形成的。
這一點與我們現代的科學觀念,可以說是非常的契合。
說完這一番話之后,列子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
意思就是,大家都說世界上的有形之體,都是從無形中誕生的,那我們所在的這一片天地,這個宇宙又是怎么誕生的呢?
正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秉承著追根溯源,一探究竟的態度,才能了解到這個世界最終極的奧秘。這是一種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是一種對客觀事實的尊重。
而關于這個問題,列子自己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這段話,是將天地形成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
分別是:太易、太初、太始還有太素!
其中,太易是第一階段,此時到處都是一片虛無,是世界最原始的狀態,不存在任何事物。
然而,正所謂無中生有,有生于無。于是到了第二階段太初時,便有了氣這種東西。
但是這里所說的氣通“炁”,并不是我們平時所指的空氣。而是一種先天地而生的能量,用道家的話說,就是先天一炁,是形成整個世界的原初能量。
后來,隨著炁的積聚,原本無形的能量開始出現了形體。這也就到了第三階段太始,意味著世間一切的開始,是整個世界從無形到有形的關鍵一步。然而世界光有形狀,當然還遠遠不夠。
因為這種形體還是處于一種虛無的狀態,并非實質性的物體。所以還需要經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是從虛無的形體,慢慢轉化成有實際質量的物體。
而這個階段就叫做太素!
這時候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整個演變的過程,你就會發現列子所說的這些步驟,跟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簡直可以說是完美對應。同時也跟現在的宇宙大爆炸假說,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首先都是世界從一片虛無中誕生,其次是具有實際形體和質量的物質,能夠與無形的能量,實現相互之間的轉化。這些對比都在證明著,早在2000多年以前,列子就已經比現在的科學家,更先一步地了解了宇宙形成的具體過程,以及物質和能量之間能夠相互轉化的奧秘。
除此之外,他甚至還明確指出了地球在宇宙中,其實只不過是一粒渺小的塵埃。
如果你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來看一下書中的原文:
“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
這里所說的天地,就是指天上的日月星辰,和我們所生活的地球。
“空中之一細物”!
就是說在浩瀚無窮的宇宙空間中,天上的日月星辰,和我們腳下的地球,都只不過是一粒非常細微的塵埃。
而“有中之最巨”!
則是說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有形之體當中,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和宇宙中的星體相提并論。所以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大得過日月星辰,或者是我們所在的地球。
這一前一后,如此鮮明而又巨大的反差和對比,如果不是以現代的天文視角來看待,恐怕還真不知道他說的是什么意思。也真是難為列子的那些學生了,估計沒幾個人能夠真正聽得明白。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更不可思議的,那就是列子還發現了動態宇宙的秘密。
書中有原文如下:
“運轉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
這一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在說整個天地都處在一種運動的狀態之下,所處的方位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但是常人卻非常難以察覺。
這倒并不是說天體運動的速度太慢了,而是人類相對于宇宙實在是太渺小了,所以無法察覺整個宇宙的運動狀態。尤其是在古人看來,天上的日月星辰和腳下的大地,似乎一直都處在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下,仿佛永遠不會改變。
可事實上呢,整個宇宙其實一直都在加速膨脹。所有星系星體之間的距離都在不斷拉抻,只是以普通人類的視角,很難觀測到這種變化。這就是列子所說的“天地密移”。
里就不禁讓我想起了,在上個世紀的時候,許多科學家都還認為宇宙是靜態的,是均衡分布的,是相對靜止的。就連牛頓和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巨擎,都非常認同這一觀點。
但是誰又能想到,早在先秦時期,有一個名叫列子的中國古人,就已經發現了動態宇宙的奧秘,知道了整個天地一直都在不斷地密移。
而且在這個基礎上,他還提出了宇宙最終將會走向寂滅,復歸于虛無的說法。
譬如在書中就有這么一句話:
“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于壞。遇其壞時,奚為不憂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體,都是有生必有滅。生的時候不得不生,滅的時候也不得不滅。包括整片天地以及整個宇宙都是這樣,早晚都會有走向毀滅的那一天。
因為這是自然的規律,是大道運行的必然結果。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質,都是從虛無中來,最后必然要回到虛無中去。
不僅天地是如此,人的生命亦是如此!
而這也正是列子對于人的生死和命運,所秉承的觀點。
生死命運篇
《列子》書中曾言:
“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
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 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雖未及嬰孩之全,方于少壯,間矣。其在死亡也,則之于息焉,反其極矣。
這一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過程,一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嬰兒、少壯、老耄、死亡。
人在嬰孩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精神與形體最完整,最和諧的階段。意氣專一,物欲不起,外邪不侵,故而德行兼備。
而到了成年之后就會逐漸血氣飄浮橫溢,欲望思慮充斥升起,外物便向它進攻,了。所以自身的德就開始衰敗了,因而就會慢慢走向衰老。
但是到了真正年老了以后,就又會變得清心寡欲,恬淡自然,欲望思慮不斷減弱,身體將要休息,對于外物的關注也不在那么多了。這種狀態就非常接近于剛出生時的嬰兒心態,只不過相比之下少了一些朝氣和生命力。最后直到死亡的時候,一切就又回到了最初的極點,也就是什么都沒有的狀態。
這一點與道家太極陰陽學說中的“四象輪回”,以及佛家講究的“成住壞空”都非常的接近。其中“四象輪回”,就是世間萬物的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其順序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這四種狀態,往復交替,循環不止!
而”成住壞空“也是一樣,都是在闡述事物從出現到毀滅,這一不可逆轉的過程與規律。
不過列子在闡述規律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于生死的看法和態度。
他強調:
“生者,理之必終者也。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畫其終,惑于數也。”
這段話的所要表達的含義,其實與上文提到的天地不得不壞的結論非常相近。只不過是將宇宙自然的最終命運,進一步地體現在了人生的法則當中,從而用來解釋生與死的轉化和規律。
意思是說,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則,沒人能夠強行扭轉。一個嬰兒到了出生的時候,就必然會從母親的腹中分娩,多一刻也不會停留。而到了死亡的時候也是一樣,沒人能夠留得住他。
所以列子最終強調,世間但凡妄圖得長生者,終究只能是如同鏡中觀花,水中望月。屬于癡心妄想。人生在世,應該秉承端正的態度,客觀理性地面對生死,以從容的心態接受人生的常態。
畢竟天地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天地之中的蕓蕓眾生呢?
但是在說這些話的同時,列子還講述了另外一種具有超脫性的觀念:
“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死亡與出生,不過是一去一回,是一個往復循環的過程。在這個世界死亡之后,或許又會在另外一個地方開始一段新的生命。所謂的生與死,不過都是相對而言,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絕對的生存或者滅亡。
就像他在書中說的那樣,人死之后,精神散去歸于上蒼,肉體腐朽分解重新歸于大地,這一切都只不過是能量與物質的相互轉換而已。
至于真正的我又是什么呢?
又去了哪里呢?
其實哪里也沒去,而是一直與這片天地共存,和宇宙自然共生。
那么由此可見,在列子的觀念中,他認為生與死其實都只不過是一種存在的狀態而已,彼此之間是具有相對性的。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一段旅程的結束,也是下一段旅程的開始。
所以站在整個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眼中的死亡也未必就是徹底的結束,只是換了一種存在的形式。
而且為了能夠讓人更加透徹的理解這些道理,在這一篇的最后,列子還專門為世人講述了人生于世的意義,以及最佳的生存模式。
他說:
“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顯得有些玄妙了,首先我們把它翻譯過來看一下,然后再做解釋。
列子說,你的身體其實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天地間的有形之體,塑造了你的身軀。你的生命本來也不是你的,是天地的中和之氣創造了你生命。
你的壽數也不屬于你所有,是天地給了你順應自然的生存能力。甚至包括你的子孫,也不是屬于你的,而是天地把遺傳血脈的功能賦予了你。
那么這也就是說,人生的一切,都是從天地之中而演化生成的,并非一個人自己攜帶的,所以最終必然還是回歸天地中去。
哪來的回哪去,這是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道理了。想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人生在世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在盜取天地萬物為己用。
不過這個“盜”,并非人為盜竊之事,而是指自然之盜,是萬物生存的規律和法則。
就像黃帝陰符經里所說的那樣: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此兩者之間,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指的都是同一種含義。意思是我們在有生之年,依靠盜取天地萬物的能量,從而達到生存的目的,維持我們的身體和生命。但是我們在死亡以后,身體就會被分解,精神就會消散。
之前的有形之體,就會逐漸重新轉化成無形的能量,被天地和萬物所吸收。這就是自然之道,是生與滅的輪回。
而古人說這些道理的目的,也都是為了讓人們了解生存的法則,和生與死之間的奧秘。
從而在天地自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一切遵道而行,如此方為道法自然!
總結
其實,縱觀列子一書,我們始終都能夠看到一種極其宏大的理念與核心思想。
這種理念,建立在一個非常完整的宇宙觀念當中,是以一個深邃而又完善的宇宙觀為基礎,以大道和宇宙的演變為背景,進而展開了一番人生意義上的論述。
因為這本書畢竟是寫給人看的,宇宙和天道的概念雖然宏大高遠,但終歸還是要落到具有實際意義的人道法則之上,去論述生死與生存的內在含義,從而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
然而,這也正是他最為高明的地方。因為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站在了一個無法超越的制高點上,立足于整個宇宙的源頭。不僅空間層面的格局足夠宏大,就連時間這條維度也追溯到了最初的原點。
可以說是站在世界的初始之地,參悟著整片天地的終極法則。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對道的形容足夠客觀,足夠冷靜。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是什么就是什么,無法形容就是無法形容。從來沒有添加過主觀臆想的形象描述,不曾對道的理念進行物化或者人格化。
而這也正是道這一理念能夠橫跨數千年,依舊經久不衰。并且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的主要原因。
這樣的思想,不僅無法超越,而且永遠都不會過時。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科學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其中蘊藏的智慧和光芒。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