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畢業證翻譯、翻譯、寫作,英語四級,包括政治、德語、日語、俄語,這些本科畢業的大學生都已經能夠和英語齊名,成為美國語言文學和德語聯手,還是Martin所高校的名字。這位學生在美國就讀,在她的英語考試中也排在了前列,英語更是獲得了知名的留學生、翻譯最高分的成績。
這是她媽媽不希望孩子落于人后的結果,畢竟英語科目不及格,沒有什么成就。作為家長,她真的很擔心,如果孩子的成績不理想,上不了好的大學,以后怎么辦?孩子的未來怎么辦?
哈佛大學教授、英語系副教授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大多源于父母的一些行為。
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父母的責任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做人,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長。
現在許多孩子都玩手機,見機動輒就想著游戲機,玩起來就不可控制。
問題早就堆出來了,誰來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如果父母總是打罵孩子,以一種暴力手段讓孩子屈服,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問題就會更加嚴重。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
那就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需求,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想要什么。
假如我們每次都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去了解他們要干什么。
那么我們會發現,我們跟孩子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生變化。
一個和諧的親子關系是一切的基礎。
所有孩子的心結都在父母身上,有問題的孩子大多來自于父母的關系。
家庭關系是一切的基礎,如果父母不想孩子完全依靠關系來維持和諧,那么我們就要盡量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要建立親子關系,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這時候,我們要重視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只有給到足夠的愛和滿足,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和價值感,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
對孩子表達愛要大聲說出來,哭是一個可以被理解的表達方法。
當孩子哭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哭是因為傷心,委屈委屈了,所以哭是一個很正常的釋放方式?!?/p>
當孩子不開心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難過,但是不可以哭,不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用哭來發泄情緒。
所以,一定要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釋放情緒,而不是讓孩子憋著不哭。
最后,分享給大家一個媽媽的做法,想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管理情緒。
前兩天,我看到一個媽媽,用了一個辦法,讓孩子學會了把難過變成“開心”。
這個媽媽有一個非??蓯鄣呐畠?叫做“開心果”。
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女兒哭著給她媽媽打電話,說老師找了家長,讓她把情緒發泄出來,可是她媽媽說,讓她憋著很難受。
直到放學的時候,女兒的媽媽才回來接她。
直到現在,每當女兒放學回來,媽媽都會當著她的面拿出全班第一個放下書包,給她一個擁抱,告訴她:老師辛苦了。
后來她和女兒發生了很多沖突,都是因為溝通不暢的問題。
和老師溝通的時候,媽媽特別注意和老師溝通的技巧。
比如,老師說孩子這次考試成績不好,她的說法是:“考得不好的原因是因為老師說了,我和你爸都是愛批評你,其實這也是為你好,我們當時可能是真的很生氣?!?/p>
這種說法聽起來比打罵還難聽。但其實我們并沒有因為孩子考砸了而去批評他,而是說:“你怎么考這么差,還有臉說。”
看起來是在批評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孩子的難過、恐懼、焦慮等情緒,是因為我們家長“看不見”他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但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情緒就藏在那些“看不見”的行為里,當他感受到被忽視、被否定時,他的情緒就會崩潰,這個時候,他的行為就會出現偏差。
他的行為就是一個信號,是在向我們求助。
很多時候,孩子不被看見,都是藏在心里的。
他的表現,很多時候,是在呼喚父母的關注。
他內心的需求,他的要求,可能都是與父母不一致的。
但實際上,如果孩子有這幾種行為,其實是他向父母發出信號:
求助,
希望父母能夠看見自己,接納自己。
當孩子發出信號時,可以給孩子幫助。
情感信號:
悲傷、難過、生氣
——
渴望被認同,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