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好不容易才推翻秦朝,建立了自己的漢朝,最后卻選了承秦制,這是為何呢?
而秦僅僅只存活了15年,當時所有大臣百姓都在質疑劉邦的選擇,得不到廣泛的認可。劉邦堅持漢承秦制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來細聊一下!
一、劉邦的出身對"漢承秦制"的影響
劉邦他出身于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交友甚廣,但無意于勞作。他的夢想就是不想和自己的父親哥哥那樣日夜耕作但也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什么大的雄心抱負。
劉邦很在乎面子,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劉邦去參加過一次宴會,宴會的賓客座位是按照隨禮的金額安排的,高者上座,劉邦自然是沒錢的。
但他卻騙人家說自己隨了萬兩的禮金,最后劉邦被安排在了上座,可以看出劉邦不甘于人下,想要高人一等。
后來劉邦見秦始皇游行,被這盛大的場面深深震撼,48歲的他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是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時權位已經在他心里埋下了種子。
秦朝時劉邦擔任過沛縣泗水亭長,亭長是秦的基層政權內最基層的吏,每個亭長的手下都有兩個卒,分別是亭父和求盜,亭父負責內務,求盜負責抓捕盜賊等,協助劉邦處理百姓紛爭。
雖然劉邦僅僅只是個亭長,但秦朝郡縣制是一環扣一環,基層管理中的作用很大,亭長所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組織能力,上級發下的命令他要及時傳達給每一戶百姓。
面對鄉里的百姓,亭長要有能力與他們打交道,每天都有雞毛蒜皮的小事處理。劉邦接觸到了其他官吏,一入官場就有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
陳勝代表的是農民階層他自己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是社會的最底層,是暴政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們自然也接觸不到秦制的優點,一心想推翻秦制。
劉邦是秦制的直接參與者,他與秦制的接觸面最大,所以劉邦深知秦制的特點,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二、為什么選擇秦制而不是周制
劉邦當時所處的時代很特別,在他的前面有一個秦朝,秦朝的前面有一個周朝。秦朝和周朝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政治制度,周朝采用分封制,秦朝是郡縣制。
周朝將天下分為多個諸侯國,而秦朝沒有一個諸侯國,這兩種政治制度實施出來的效果,有三個明顯的不同:
周天子權力極小,雖然在名義上可以控制諸侯,但諸侯都霸有一方土地,實際上并不臣服于他。
秦朝吸取前朝的教訓,秦朝皇帝的權力極大,可以調動全國的力量去干一件事情,天下的土地全都歸于皇帝,郡長縣長沒有土地產權只是幫朝廷打工的。
周朝時候,諸侯間戰亂紛起,沒有一個可以約束諸侯的絕對權威以至于出現了春秋和戰國兩個天下大亂的時代;秦朝時期,皇帝就是天下獨尊。郡長縣長們不敢擅自用兵,根本不存在諸侯內戰的問題。
周朝享年近八百年,而秦朝泱泱大國卻只存活了十五年。劉邦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困境,究竟是采用周朝的模式,還是秦朝的模式呢?
若采用分封制,豈不跟項羽一樣,諸侯間戰亂不止,自己也沒有絕對的權威?而倘若采用秦朝模式,讓天下都歸于自己。
作為皇帝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似乎不用多想,直接用秦朝的政治模式,采用郡縣制,不封諸侯。可是,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
如果劉邦也采用秦朝模式,會不會也跟秦始皇一樣,存在十五年甚至更短呢?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選什么,但他想自己的志向,他向往的是秦始皇那樣的"大丈夫",而不是被"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想當天下歸自己所有的皇帝。
三、"漢承秦制"的好處
秦朝吸取了周朝的教訓,天下都歸皇上掌權。秦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制最大的優點就是很大提高了官員的辦事效率,體系嚴密,分工明確。
劉邦也在郡縣制的運行體制內,他深知郡縣制的優缺點,他在這中間學到了不少組織管理人的經驗。他也深知秦的不足,秦的暴虐導致天下不滿,他便寬仁對待秦朝子民和將士,不但沒有一并殲滅,還大赦天下。
劉邦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漢承秦制,蕭何入咸陽宮,收拾文書,直接運用現成的制度規章,有利于漢朝初期的便于國力的恢復和發展。繼承了如郡縣制。
但漢初還是分封了部分諸侯王。一個新生的大漢政權,可借鑒秦朝的經驗發展。在承襲之下再做修改。
也用秦制管理跟隨自己的反秦軍隊,在建國后也利用秦制籠絡人心,所以秦制對漢朝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漢朝還承襲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賦稅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等。民族關系的承襲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郡縣制國家。
西漢時,中原和西域各族、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都得到加強.思想文化的承襲秦朝采取法家思想,焚書坑儒。
西漢則吸取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后又改造和發揮儒家學說,強調天人合一,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即民心思定大亂后大治。
我們從今天看以前,郡縣制比封建制先進是毋庸置疑的,可當時的人要想將自古以來的封建制改為郡縣制,那需要極大的魄力。
劉邦的漢承秦制存活了四百多年,但過了四百多年后到了西晉,晉武帝司馬炎都還對分封制情有獨鐘,半個世紀就亡國了。
可以看出劉邦當時的勇氣和魄力是多么的強大。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漢紀》
文/史海觀復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