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寫的眾多作用中,其“烘托”作用尤為突出。
烘托是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所以它具備三個特點:一從角度看它是側面勾畫,是襯托紅花的綠葉。二從效果看它能使描寫的事物或人物明顯突出,三從作用看它是為服務主題的。
一、側面描寫,正面烘托
“樂景寫樂”“哀景寫哀” 是景物描寫中常用的手法,通過與主題相吻合的景物描寫來烘托,達到“使其明顯突出”的效果。
魯迅的《故鄉》開篇寫道:“時候既然是深秋,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段景物描寫是“我” 漸近故鄉時在船上所見。那“陰晦”的天氣,“蒼黃”的天色,“嗚嗚”的冷風,“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活畫出一幅死寂般的故鄉冬景圖。作者用這些語句極力渲染了農村蕭條、荒涼、沉寂的氣氛,以烘托“我”當時的悲涼心情,以表現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殘酷蹂躪下農村日益衰敗這個主題。
二、反彈琵琶,反面烘托
“樂景寫哀”“哀景寫樂”是景物描寫中又一種手法,這種反彈琵琶的方式,出人意料地從反面烘托,更震撼讀者的內心。
《蘆花蕩》是戰爭題材的小說,戰爭的環境描寫一般是“槍林彈雨、血流成河、硝煙滾滾……”但是《蘆花蕩》的開頭,卻是這樣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寫:“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薄皵橙恕薄芭跇恰秉c明了環境的氣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渲染了淀水的晶瑩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隨著微風的輕拂激起層層漣漪,使得星星也閃爍不定起來,因而給人以美好的幻覺。這是多么優美的自然環境呀!然而,敵人侵占著我們的大片國土,在這美麗的葦塘四周,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著這片革命根據地。白天,這里一片死寂,連水鳥也躲到窩里,只有到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里行間,流露出多么鮮明的愛憎情感!接下來,寫“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把白洋淀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里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
三、正反交替,對照烘托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由景生”,“景隨情移”。人物活動和事件發展總是在環境中不斷的變化。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會變,但是在過程中還應有細節的起伏。這些起伏需要通過景物描寫,形成正反交替,對比烘托的效果。
《我的叔叔于勒》中景物渲染只有兩處?!拔覀內フ軤栙惵眯?,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方。”這里的景色描寫烘托出人物歡快的心情;“在我們面前,天邊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這里的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歡快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這種對照伴隨著他們發現了盼望了十二年的“福星”,竟然是個窮光蛋的時候,又變成了寇仇!至此,讀者的視線通過景物描寫的對照,已經窺到了他們的靈魂最深處。
四、一吟三嘆,反復烘托
同一景物,反復描寫,刺激眼球,達到反復強調的效果。使烘托的主題不斷升華。
西蒙洛夫在《蠟燭》中對炮火連天的環境描寫,不是籠統地寫一句就算了,多達10次,幾乎隔幾行就對炮火進行描寫,叫人一次又一次地為老婦人的安危揪心。這樣處理突出了當時環境的危險,反復烘托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為老婦人的行為而感動。
五、情景合一,發散烘托
“言已盡而意未止?!碧^直白的語言不符合審美原理。有許多文章的主題并沒有直接地表露,而是通過景物描寫,情景合一,激發讀者的發散思維,烘云托月,升華主題。
“風停了,暴雨也結束了,太陽重新露出了笑容,兩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殘陽熔化了。太陽在遠處逐漸隱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兩者混為一體,沒有距離”(廣州中考滿分文《雨中品讀》)。作者通過對雨后景物的描寫暗示了兩代人之間情感隔閡的消失,情與景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