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浮光掠影
【成語拼音、注音】:fú guāng lüè yǐng、ㄈㄨˊ ㄍㄨㄤ ㄌㄩㄝˋ ㄧㄥˇ
【成語釋義】: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閃過。掠影:一閃而過的影子。像水面的反光和一掠而過的影子。比喻觀察不細致,學(xué)習(xí)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成語出處】:唐·褚亮《臨高臺》詩:“浮光隨日度;漾影逐波深”
【成語用法】:聯(lián)合式;作賓語、狀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反義詞】:洞察秋毫、一絲不茍、明察秋毫、嚴謹認真。
【成語造句】:
1、失去精神價值的東西,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
2、這個劇種的匯報演出,我曾看過,但浮光掠影,印象不深。
3、一切不過只是云煙過眼,浮光掠影。
【成語故事】:
“浮光掠影”,指“物體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閃而過的影子”,都是指虛幻而難以深入觀察的事物。這個成語可能出自于清代馮班《鈍吟雜錄.卷五》這篇文章的“浮光掠影”。馮氏糾繆的對象是宋代嚴羽所寫的《滄浪詩話》。嚴氏在《滄浪詩話.詩辯》中有一段話說:“夫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嚴氏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詩的寫作,不是用來賣弄學(xué)問,談道說理的;所以詩的最高境界最好不涉及理的談?wù)摚膊灰皇琴u弄語言文字。馮班認為嚴氏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來描述詩的寫作是大有問題的。詩是用來“言志”,也就是用來“說出意念”的,只是為了把感情充分發(fā)抒,所以演變成詠歌,這雖然和正常言語不同,但也是“言”呀!怎能說“不落言筌”呢?詩也可以拿來表述諷刺的情感,這也就是論理呀!怎么可以說是“不涉理路”呢?因此他認為嚴羽的見解就像嚴氏自己形容盛唐詩所用的一些比喻:“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一樣,都是“浮光略影”,看起來似有見地,其實就像一個人的腳跟沒踏在地面上一樣,是相當?shù)乜辗海豢尚诺摹:髞怼案」饴佑啊边@個成語可能就從這里的“浮光略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識粗淺,不夠仔細深入,也用來特指文章言論的內(nèi)容膚淺空泛;有時也用來形容印象不深刻。
【成語接龍】:
浮光掠影→影形不離→ 離題太遠 → 遠謀深算 → 算無遺策 → 策勛飲至 → 至誠高節(jié) → 節(jié)外生枝 → 枝分葉散 → 散發(fā)抽簪 → 簪盍良朋 → 朋黨之爭 → 爭長競短 → 短兵接戰(zhàn) → 戰(zhàn)爭販子 → 子為父隱 → 隱隱約約 → 約定俗成 → 成何體統(tǒng) → 統(tǒng)一口徑 → 徑行直遂 → 遂心滿意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wǎng)絡(luò)游戲怎么辦,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