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說:不少家長在孩子正在經歷三年級或已經經歷了三年級時,會發現一個現象:孩子在一、二年級時,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進入三、四年級之后,排名突然下降了;相反,也有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成績平平,總是拿不到雙百分。可進入中高年級以后,成績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三年級以后的班級排名“大洗牌”,真的是種必然嗎?
開學了,很多家長都聽說過或者正在經歷,三四年級是孩子成績分水嶺這件事。其實,這還并不在少數。不久前就有家長在后臺給團長留言,希望可以給予權威的幫助和解釋。團長對此印象深刻:
▼▼▼
家有三年級小寶,成績好似坐過山車
發生了什么?
很多“過來人”家長,都會跟其他馬上面臨家里孩子上三年的家長打“預防針”:“三年級娃娃的成績,可能要坐過山車喲!你要堅持住哈!要經受得住喲!”
是怎么回事呢?先來看看這些案例。
▼▼▼
>>>>報了15個輔導班的小A
小A的媽媽是個標準的虎媽,從小A很小時候起就幫他報名了各種輔導班,在幼兒園時期,小A最多的時候一周要上15次輔導班,各種藝術、語言、邏輯思維、拼音、認字、體育、機器人等等一樣都沒落下。
小A有時不得不從幼兒園提前放學或請假,風塵仆仆趕去輔導班。幼升小的時候,小A以很漂亮的履歷表以及各種才藝順利通過了面試,進入了一所名校。入學后,小A不負眾望,在班級中表現出色,語文、數學等各個科目的考察都名列前茅。
可是到了二年級上,小A就漸漸后勁乏力,尤其在學校上課時非常不專心,東張西望,問他原因,他說“這些我都學過了”;媽媽為他在外面報名了奧數班和英語班,但他上課的時候同樣不專心,各種做小動作、說悄悄話。到了三年級時,小A的成績一落千丈,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差,四五年級時一直處于班級末尾。
>>>>后來居上的小C
小C的爸爸媽媽都是醫生,非常忙,小C從小由奶奶和外婆輪流帶大。小C媽媽也為她報了一些學前班,包括入學后開始讀奧數和英語,每次都由奶奶陪去。但爸爸媽媽又非常忙碌,經常要加班和值班,所以根本沒有時間幫小C輔導作業或者陪讀。
剛入學時,小C的成績非常普通。雖然拼音、認字也提前學過一些,但這也僅處于班級平均水平,遠遠談不上出色。
可是,老師漸漸發現,小C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她把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上課時非常專注,做作業速度很快。而且,小C的自學能力很強,在家長無法輔導和監督的情況下,她照樣能做到自我監督與管控。
從三年級開始,小C的成績一下子升上來了,而且后勁十足,穩居在年級前列。
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僅成為了家長們的“心頭一病”,同時也引起了諸多教育界的專家學者,成為了他們的研究的對象。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孩子們40多年,得出的最終成果顯示,人類行為的成長模式十分有規律,而9歲成為孩子學習力發生大變化的關鍵一年。
日本著名的腦科醫師、作家和田秀樹,曾出版多本關于升學考試的著作,成為大學升學考試領域眾所皆知的權威,在他以醫師的專業背景的指導下,每年都會出現從默默無聞到考上東京大學的學生。
和田秀樹提出了“九歲之壁”的概念,指的是孩子的大腦發育會在九歲、十歲左右往上提升至另一階段。
人的一生很漫長
但最關鍵的卻只有那么幾步
“九歲之壁”就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關鍵期。教育學者魯道夫·史代納則把這個時期稱為“兒童跨越盧比肯河”,這一時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變化明顯,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
研究表明,人腦在10歲之前發育速度最快,12歲左右腦重已經與成人相當,盡管9歲后兒童的腦重增加很少,但是腦細胞內部的結構進一步復雜化,大腦的各項功能進一步逐漸趨于成熟。
當孩子的排名發生波動,很可能是他正面臨“九歲之壁”的關鍵節點。“九歲之壁”前后的孩子大腦狀態差別很大,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往往能夠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在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是小學學習中最少的、最淺顯的、分量最輕的,到了三年級再開始狠抓也來得及。
但孩子的成績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一落千丈,有些卻扶搖直上,而且更多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已經養成,而且很多時候已經不再聽家長的話了,這時候再下決心要狠抓、要改變,往往付出的是比別人多很多倍的努力,還不見得有效。
三四年級是學習生涯的分水嶺
各個學科存在不同以往的極大差異
三四年級,是孩子學習生涯中的第一個分水嶺,也是一個兩極分化的階段,就是所謂的“九歲之壁”。有專家甚至說,一個高中學生的成績,有80%是取決于小學三四年級時候的表現。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大城市,父母對學生的教育更加重視,甚至在早教過程中,就會加入數學思維的培養和英語能力的學習。
以至于這些學生很早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知識面廣,學習能力強。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所以從小學開始基礎就要打好!
從三年級開始語數英三科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語文:三四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三四年級語文學習內容則由詞句向篇章過渡。
要知道語文是學科之母,語文在基礎學科的地位與作用不斷提高。語文素養的提升正是為孩子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打下基礎。
數學:三年級開始,數學考試的難度會增加,需要學生改變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孩子的學習習慣重要性逐漸體現出來。因此,從三年級開始,更應當重視孩子數學思維的培養。
英語:三年級后,英語不僅是升學拿分的關鍵,同時也廣泛運用在各行各業乃至生活中。很多家長甚至在幼兒早教階段,就讓孩子學習英語,培養孩子的英語語感,將英語作為孩子的第二語言。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
孩子遭遇“九歲之壁”別慌張
給ta培養良好習慣才是最好的良藥
關于教育,我國古代就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說法。
大腦發育越過“九歲之壁”的孩子,不僅僅是思維能力,包括孩子的注意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都將進入一個質的發展階段。
所以,在這個時期,父母們應注意培養孩子的這些學習能力。
一位明智的爸爸,
是這樣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的:
一天,家里剛買回一袋大米,爸爸就對兒子說:“小伙子,來,我給你提供一臺秤,你來告訴我這袋大米有多少粒。”兒子很為難:“爸爸,這有點強人所難了吧!”
看著兒子為難的樣子,爸爸提醒他:“你不是算過一道這樣的題目嗎:計算一本書中一頁紙的厚度?”
這句話點醒了兒子,找到靈感和思路的他快速地行動起來:他先稱出一兩米,數出這一兩米有多少粒,接著又算出一斤米有多少粒,然后稱出整袋米有多少斤,最后用一斤米的粒數乘以一袋米的斤數,便算出了整袋米的粒數。
這個事例中,爸爸并沒有告訴孩子解題的方法,卻鼓勵孩子去認真思考、對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正是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在這種教育方式下,今后什么難題都不能輕易把這個孩子難倒。
而另一位媽媽,
則分享了她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的經驗:
之前我給女兒什么書,她就讀什么,但小學四年級以后,我則清楚感受到她開始有比較強烈的偏好,尤其愛讀驚悚推理小說,至于她沒興趣的類別,就很難強迫她接受。
因為之前對“九歲之壁”有所了解,知道這是孩學習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有心理準備,所以并不會認為“孩子變叛逆,開始不聽話了”,而是尊重她的想法。
跟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在9歲之前就要打好基礎。
比如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父母必須早早建立權威,待孩子習慣養成后,再依狀況,一點、一點地放手,孩子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好相處,整個轉移過程就可以很順暢。
所以,“九歲之壁”的這個階段,是養成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的最后關鍵。如果家長一直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這個時期千萬不能松懈,但也需做到逐步放手。
總而言之,9~11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節點,經過正確的引導,孩子可以安然度過這個波動的時期,綜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學習旅途中將會實現一次具有人生意義的深刻轉折。
所以,當孩子出現“九歲之壁”的情況時,
家長們千萬不要慌張。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保護他對于學習的新鮮感和興趣,
把目標放在孩子的基礎發展和能力、習慣培養上,
才能真正地事半功倍,并讓孩子受益終生!
各位家長,你get到了嗎?
文丨大北咯
文章綜合自 大手牽小手 微言教育 青欖家長地帶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