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姓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六位,人口約二十四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5%左右。蓋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小編是姓蓋的,從前呢一直讀gài,家里父親、爺爺祖輩都是這么讀。直到上初中,父親給我買了一本《現代漢語辭典》,里面明明白白地寫著:蓋 (蓋) gě ,古地名,在今中國山東省沂水縣西北。姓。 意思很明顯,蓋做姓氏講的時候就讀gě 。很好,正處于青春期叛逆躁動的我終于有機會依靠知識對抗強權的父親了。
回到家,拿出辭典,逐條逐句的給父親解釋我們讀錯姓了,這是忘本,這是滅祖的行為,我們要改回來,不能讀gai,要讀ge。當然,這次辯論,最終以父親對我實施笤帚炒肉酷刑,并要我向其保證還讀gai而告終。
其實那時候執意讀ge而不讀gai,主要是同學們因為我的姓給我起了像什么“瓶蓋”“蓋中蓋”“蓋飯”“鍋蓋”等等幾乎所有與蓋子有關的外號。這曾一度讓我有改姓母親姓氏的沖動,但最后都因懼怕權威不同意而宣告失敗。
后來,到底讀gai還是讀ge這個問題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而漸漸不成了問題,因為親戚們都讀gai,咱總不能特立獨行非得讀ge吧。直到大學時認識了一個跟我一個姓,卻不同讀音的朋友,這就尷尬了。畢竟人家有官方的辭典撐腰,爭辯不過的時候也就只能沉默是金了。不過無所謂,你讀你的,我讀我的,大家都是從祖輩就這么讀,到底是誰讀錯了,咱也不知道。
后來接觸的人多了,不認識我但知道我名字的多數讀ge,咱也同意。不過我自己介紹的時候還是讀gai。
網絡普及后,還真認真查了一下,本想對照家譜,奈何家譜丟失,只是從祖輩口傳得知祖籍山東登州府萊陽縣,其它的也就無從考證了。
蓋姓起源:
起源一:與呂姓同源,同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呂尚受封于齊國,史稱齊太公。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受封于蓋邑(今山東沂水縣西北),后來子孫以封地為姓,這也是最早關于蓋姓起源的記錄。估計我這一支就源于此。
起源二:源于古代少數民族漢化后改姓為氏。如西羌族蓋拉氏、鮮卑族蓋樓氏、蒙古族蓋珠氏、滿族格佳喇氏等。其中滿族格佳喇氏讀gai,其他都讀gě或guō。
這就又矛盾了,我家是漢族,祖籍是山東,為什么讀gai?
赤峰蓋姓多起源于清康熙、乾隆年間及其以后,山東人闖關東過來的,其中以山東萊陽一支居多。
蓋的本義是用蘆葦或茅草編成的覆蓋物
蓋姓歷史名人
蓋聶,戰國末年著名劍術家。《史記 刺客列傳》記載:荊軻聽說蓋聶以劍術著稱,遂來拜訪蓋聶,荊軻與蓋聶討論劍法,但是話不投機,蓋聶怒目而視,荊軻離開。
沒錯,就是這貨兒
蓋延,東漢虎牙將軍。身長8尺,彎弓300斤。彭寵為太守時,任營尉。后與吳漢歸光武,拜偏將軍,從平河北。光武帝即位,封蓋延為虎牙將軍。
蓋勛,東漢敦煌人,為人正義耿直,那時董卓勢大作亂,蓋勛絕不去奉迎。
蓋寬饒,西漢人,漢代文官,他極為剛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風,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時向皇上說個明白,于是朝中人人小心,風氣也清廉一時。
蓋文達,冀州信都人,唐朝的學者,儒學家,當時與蓋文懿合稱為“二蓋”。
蓋寓,唐代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蓋寓的祖父蓋祚、父親蓋慶世代都是蔚州的牙將。李克用曾任蔚州刺史,從這里開始發跡,蓋寓等人盡心竭力輔佐李克用,成了李克用的心腹。李克用任雁門節度史的時候,蓋寓為都押牙,并任嵐州刺史。等到李克用轉任鎮守太原的時候,蓋寓為左都押牙、檢校左仆射。李克用與蓋寓商議決斷大事的時候,對蓋寓言聽計從,每次出兵征伐都讓他跟隨。
蓋方泌,清朝人。以拔貢任陜西州判。喜慶年間,任商州知府。時匪徒屢擾商州,方泌募兵出擊、群匪逃竄,不敢再入商州境,使當地居民安居樂業,以功升遷臺灣知府。所至有聲望,史稱良吏。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