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大骨,要戴一次性手套,羊蝎子,也要戴一次性手套,小龍蝦,還是要戴一次性手套,可戴了手套并不能夠完全阻止油脂透過來,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戴呢?
在吃這些需要直接上手的食物時,我們大多都會選擇帶上一次性手套,但很多時候,即便是戴上了手套,油脂依舊會沾到我們的手上,這種情況在吃小龍蝦時尤為明顯,因為小龍蝦的油多。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認為這種情況是因為手套破損所導致的,但實際上手套并沒有破,油脂是隔著手套直接透過來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還要從一個名為“相似相溶”的原理說起。物質都是由分子所組成的,油脂和手套自然也不例外。
分子按照其極性,可以分為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簡單來講,我們將電荷分布不均勻、不對成的分子稱之為極性分子,而非極性分子與之相反,它內部的電荷分布是均勻的,正負電荷中心是重合的。相似相溶原理指的的:由于極性分子之間的電性作用,由極性分子所組成的溶質易溶于由極性分子所組成的溶劑,難溶于由非極性分子所組成的溶劑;而由非極性分子所組成的溶質易溶于由非極性分子所組成的溶劑,難溶于由極性分子所組成的溶劑。如果你覺得這有點拗口,那么只需要知道“同性易溶,異性難溶”就可以了,也就是極性找極性,非極性找非極性。
油脂是典型的非極性分子,當然,那些添加了親水鏈的水溶性油脂要排除在外。
那么一次性手套呢?一次性手套是有塑料制作的,但塑料的種類很多,有些是由極性分子所組成的,比如常見的PVC。PVC的確可以用于制造一次性手套,但PVC材質的塑料手套是不能夠用于食品領域的,因為PVC材料本身耐熱性差,而且在生產的過程中又要添加增塑劑,如果應用于食品領域,有可能會給健康造成危害。一般來講,正規餐飲店所提供的一次性手套應該是PE材質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聚乙烯,而PE是一種典型的非極性分子材料。油脂和PE都是非極性分子,所以就會發生“相似相溶”效應。
一般制作一次性受到所使用的都是低密度聚乙烯,本身密度就低,分子間的空隙就大,再加上相似相溶原理,油脂自然就會從手套中透過去了。
油脂透過手套并不是用了什么穿墻術,它們只是從分子間的空隙穿過去了而已。在我們看來,這些空隙是小得不可見的,但對于油脂分子來說,這些空隙是十分寬闊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油脂透過一次性手套并不是一個個例,相似的情況是很多的,比如我們早上出去買油條,用塑料袋把油條拎回來,到家后往桌子上一放就是一桌子油。如果你覺得這是因為塑料袋和一次性手套都太薄,那就看看油煙機的油盒吧,它是不是越來越黃了?
變黃的油煙機油盒是不可能重新刷回來的,因為它變黃并不是因為油脂殘留在內壁,而是因為油脂分子已經滲入到了油盒的塑料分子之間。
連油盒都難以幸免于難,可見油脂透過塑料是勢不可擋的,既然如此,戴一次性手套還有什么意義呢?其實,一次性手套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隔絕油脂而設計的,它的作用是為了隔絕細菌。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很多細菌,我們的手沾上了這些細菌再去抓東西吃,就可以給身體帶來疾病,所謂病從口入就是這個道理,而戴上了一次性手套就可以有效地把食物和細菌隔離開來。
把手洗干凈不行嗎?當然可以,而且手洗干凈了,可能比手套還干凈。
但問題在于,我們吃飯時很難完全專注于食物本身,一會拿個酒瓶,一會端個酒杯,再不然就劃一下手機,摸一下桌子,總不能每次都站起來去洗手吧,所以戴上手套吃東西,摘下手套拿東西,兩不耽誤,干凈又衛生。當然,這里所說的一次性手套指的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的一次性手套,如果是劣質的一次性手套,那么非但不能隔絕細菌,還可能給身體帶來危害。因為劣質的一次性手套很可能沒有進行過消毒處理,更有甚者還可能是使用回收塑料制造而成的,這樣的手套不要說隔絕細菌了,本身可能就會帶有細菌和其它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983.html